利玛窦(第2/2页)

入教之人不得参加祭孔仪式,不得进入孔庙;

入教之人不准进祠堂行礼,家中不得摆设祖宗牌位;

入教之人无论在家中或坟地都不得行磕头跪拜礼;

停止中国的礼仪之争。

同时,罗马教廷还指使一些教会派别公然对抗中国法令,排挤遵循“利玛窦规矩”的耶稣会士,加大在中国南方的传教活动,其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引起了中国地方官员的反教情绪。

1720年,又一位教皇特臣嘉乐(Carolus Mezzabarba)带着执行礼仪禁令的任务抵达北京,声称要清洗耶稣会的“异端邪说”,使原本已激化的形势火上浇油,被更加激怒的康熙皇帝在这份公文上批道:“览此条约,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况西洋人等无一人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今见来臣条约,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彼此乱言者,莫过于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1742年7月12日,教皇本笃十四世宣布《自登基之日》必须严格遵守。直到1939年12月8日,教皇庇护十二世才发布命令,取消了禁令。

现代学者对这场“礼仪之争”曾评论说:“康熙皇帝在位共61年,1720年是第59个年头,他从教皇的来信中看到罗马教廷不尊重中国的习俗,干涉中国的内政,才决心禁教,这是他对天主教政策的大改变。在此情势下,康熙皇帝的禁教政策趋于严厉。大批教士被驱逐出境,教堂教产被剥夺,一些教士弃教从商或潜伏内地。即使领有‘印票’的耶稣会士,也不像从前那样受到器重。中国人的信教也受到阻止。”

“‘礼仪之争’由教会内部的争论演化成教皇与康熙皇帝的冲突,由礼仪习俗之争发展到传教与外交之争,可以说绝非双方意料所及,其中颇多偶然性的因素,推使事态步步激化难以转圜,导致了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的顿挫。”

(巴文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