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筑(第2/3页)

元明清时期,传统佛塔已趋衰落,有艺术成就的不多。塔的早期开始还有一种单层塔或称亭式塔,在敦煌、云冈等石窟的北魏壁画石刻中即可见到。

在塔的发展演变中,融合了民族的建筑艺术特点,把中国原有的亭台楼阁建筑中的一些特点,运用到塔的建筑中,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塔。

我国的佛塔不仅能在塔内供佛像,有的还可以登临远眺。西安的大雁塔古今许多文人学士到那里登高赋诗,抒发情怀,留下了大量名言佳句。

我国佛塔不同于诸如佛教的壁画、雕刻、佛曲等艺术形式,很少体现佛教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美学思想。其比例合度、结构精密、宏伟壮观、静穆安闲,给人以崇高的美感。我国佛塔还巧妙地与自然的景色相融合,以自身的挺拔英俊,对佛寺组群和城市轮廓面貌都起到一定的装点作用,达到了艺术美和自然美交相辉映的审美境界。佛塔与自然景色高度统一的美学特性,使遍布于全国各地的佛塔成为风景美的点睛之笔。

石窟

石窟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佛教石窟寺首见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古代也开始进行建造。我国古代的石窟是仿照印度的石窟开凿的,主要用来供奉佛和菩萨。

云冈石窟

中国古代最早凿建石窟寺的是今新疆地区,专家考证有可能始于东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经由甘肃到达中原,形成高潮。唐宋时期除在原有的某些石窟群中续有凿建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后凿窟之风才逐渐停息下来。现存石窟寺的分布范围西至新疆西部、甘肃、宁夏,北至辽宁,东至江苏、浙江、山东,南达云南、四川。其中最著名的石窟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此外,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河南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市南北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和云南剑川石窟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几处。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即千佛山),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据莫高窟唐代碑文记载,这里的第一个石窟,是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开凿的,以后各代均有所修建。莫高窟南北长1600多米,保存完好的洞窟多达492处,洞里的壁画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彩塑2400多尊,所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美术馆”。以壁画和泥塑著称的莫高窟,建筑工程是伟大的,艺术是灿烂的,是世界艺术史上伟大的奇迹。

云冈石窟是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5世纪60年代)开凿的,历经40年才告竣工。云冈石窟以壮丽的石刻造像闻名于世,古人就以“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表达了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1000多米,洞内大小佛像51000多个,是我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南龙门山上,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的,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97000多尊。其中,宾阳中洞所刻的“帝后礼佛阁”是一件精美绝妙的艺术珍品。龙门石窟在建筑上同其他石窟不同,它多半是利用天然的溶洞,稍微做些扩展而成。龙门石窟从平面布局来看,大概可分为西山北部和西山南部两个部分。西山北部最著名的石窟建筑是“宾阳三洞”。这是三个连着的洞窟,内有11尊大佛像。其中释迦牟尼像高8.4米,是北魏中期的石雕杰作。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上,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麦积山石质松碎,不宜精凿,神像多为泥塑。在19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北魏以来的数以千计的精美塑像,风格清新秀丽,显示出人间的血肉气息。麦积山洞窟隐蔽在深僻的林区,避免了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盗窃,因此,比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道教宫观

中国道教供奉神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庙宇,通常称为宫、观、庙。

道教起源于民间巫教和神仙方术,初步形成于东汉末年,初期没有成熟的宗教理论。南北朝时期佛教极盛,道教模仿佛教,宗教形态才趋于完备。唐朝奉老子李耳为先祖,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俗称“太上老君”,成为与佛教释迦牟尼同等地位的天神;同时,道教把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以及祠祀中的自然界神灵均纳入道教神的系统,道教宫观供奉的内容才得以丰富。

唐代曾命各州县同时也要建一所道观。在唐代的长安城内,大道观有10余所,其中著名的有玄宗之女金仙、玉真两公主出家为女冠的两道观,以及位于城市中心大道旁边、占地达一坊的玄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