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特色(第2/2页)

彝族

彝族支系繁多,居地广阔,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四个省区,各个区域有各自的服饰特点。下面主要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服饰特征。

彝族重头饰,与服装相辅相成,是各支系服饰的重要识别标志。如在四川凉山地区,男子头部以缠巾为饰。青年男子用长巾裹成细如竹笋的尖锥状头饰,长30余厘米,斜插在额上,俗称“英雄髻”;中年男子将长巾搓成绳条状,或交叉或排列于额前;老年男子的头巾则缠得粗似海螺,盘于额中。彝族妇女头部饰件多样,饰法复杂,并且地区与地区之间各不相同,不过大致可归结为巾、帕、帽三种。有的妇女戴头帕,帕面绣满艳丽的图案,四周装饰若干银链、串珠和彩穗。

彝族男子上装大多淡雅素朴,女子上装则大多都有很多色彩浓艳、疏朗活泼的装饰纹样。

百褶裙是彝族妇女的传统下装,其中以四川凉山布拖地区的百褶裙最为典型。裙用纯羊毛织成,质地柔软。中部为红色长筒状;下节蓝色,节中横间红、白、黑色细条纹,再下是青色,在膝盖处百褶四散呈喇叭状,走动起来摇曳轻盈。

腰带是彝族服装的重要饰物,纹样色彩都十分讲究。例如,云阳地区宽大的腰带垂覆腰股,是全身衣装的主要装饰。

苗族

苗族服装使用最普遍的面料是棉布和麻布。

苗族头部装饰十分丰富,除了各种发式外,还使用银饰、花巾、木梳等饰物。

挽髻是如今苗族最流行的发型。妇女挽髻,将梳理好的假发掺入发中挽髻于头顶,髻前的额发压成帽檐状,髻后插上木梳或银梳等做装饰。

苗装中妇女衣饰款式变化最多,构成了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其上装有蝙蝠式、开襟式、贯首式、交襟式等等。裙子则因花饰和结构的不同,有蜡染百褶裙、挑花百褶裙、花锦百褶裙、蜡染挑花裙、木裙等等。其中蜡染挑花裙集蜡染、挑花、刺绣于一体,相互镶嵌,别具一格。

苗族服饰用色大胆,配色精巧。其用色、配色有章可循,一般是白色为底的衣装饰以红、黑、黄为主色的花纹;青、黑底饰以深蓝、深绿、深红、金黄色的条纹;红色为底饰以淡黄、草绿为主色的花纹。总体而言,其用色艳丽但不浮华,自然成趣。

苗族服装的装饰图案题材十分丰富,最常见的有龙纹、天体纹、鱼纹、蝴蝶纹等等。变形与夸张是苗装纹饰造型的法则,也是苗装纹饰最具魅力的地方。

白族

白族人口众多,分布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服饰,下面以大理白族服饰为代表做一简要介绍。

白族男子平时头裹白布包头,包头顶部有绣花饰物和绒球装饰,节日时则戴“八角帽”。男子的上装称为“三叠水”,因为其着装外短内长,从内到外一件比一件长约1厘米。有的男子穿羊皮领褂,领褂腰间有一圈口袋,因此,又称“满腰转”。

白族女子尤其是青年女子的头巾很特别,拿扎染方巾、挑花方巾、印花毛巾等4块,分别叠成长条状,再重合在一起,以长辫和红头绳裹于头顶,头巾左侧一端饰白色丝穗和料珠垂至肩部。新婚女子常梳传统的“凤点头”式发式。青年女子的服装喜欢用明快的青蓝色和白色互相搭配,所以,她们的服装有“一清二白”的美称。老年妇女则以黑色和蓝色为她们衣服的主色。

白族服装用刺绣、墨绘和扎染来勾勒图案纹样装饰自己的服装。白族妇女有从小就学习刺绣的风尚,她们的刺绣十分精细,手法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很高的技艺水平。白族服装还经常运用墨线勾绘出图案纹样来装饰服装。白族的扎染,尤其是大理地区的扎染技艺高超,久负盛名。白族扎染大批量采用四方连续的形式,先在布料上打方格,接着用针线缝扎出各种花纹图样,再包上薄膜后用传统的蓝色和黑色采用冷染法染色。常见的花纹有梅花、兰花、十字纹等。扎染的原理是:布料缝扎过的部位,在染色的过程中接触不到染料,经漂洗后,拆去缝扎的针线便显露出白色纹样,其中有的缝扎过的部分会有少量的染料渗进去,会形成虚实相间的特殊效果。白族扎染作为民族工艺产品深受人们喜爱。

(李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