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香头的下神及香火的形状(第2/2页)

香头打了两个呵欠之后,就行下神。声音变细,说患者的病由于一口闷气上所得,时常神智昏迷,因为有女鬼在东北方作祟,有“家仙”在东南方作祟。“仙家”借香头“位”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香焰给作者看。在那一股香的中间的几十根香分成两个方向,一组呈弯曲状,向着东北方,另一组呈弯曲状,向着东南方。“仙家”又说患者有“仙根”;最好在晚上烧一炷香,从东南方送到东北方。“仙家”并询问患者的住址,预备晚上到患者家里去看一看。说完了之后,打两个呵欠退神。

“瞧香”可以海淀碓房居刘香头为例:

刘香头是一个七十二岁的老妇。一次作者伴同本系同学高郁武、水世嫦前去,高郁武告诉香头前几天她在校园里面,无心中曾踢了“白爷”两次。香头听到此处便告诉我们不必再讲了,等看完了香再说。

香头随手取过香来点着。高郁武跪下磕头,香头打磬有两分钟才止住,这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因为根据作者的经验,有的香头当下神时候不打磬,至于香头打磬的不过打三四下而已,磕头之后就停止打,这个香头当高郁武立起来之后,仍旧继续打下去。她打完了磬,两眼望着香火,口里面默默地念着,但是并不打呵欠,也没有其他突然的表情。她看了香火便同高郁武说:“你和‘白爷’在路上遇见了,你用脚踢他是出于无心,我今天夜里头给你们解劝解劝。”然后又说,高的病源是“身上忽冷忽热,冷时是从背脊骨向上冷起来……”然后,她告诉高预备三封香送来,到了晚上代为解劝所冲撞的“白爷”。香头说完之后,将“香根”(香火余烬)从香炉中起出来,插到旁边另外一个香炉里面去,下神仪式到此终了。

此外,作者还遇着一个例子,乃是由香头与神谈话,向神仙询问患者的病源。此香头既不降神,又不瞧香火的形状。我们最好将此例写在下面:

在清河镇东南半里,有一个小村子叫做仓营村,那里有一个开香头,是一个旗籍的老妇。当她知道作者替祖母来求香,便引作者到香坛里面,她取过一股香点着,插在香炉内,然后打磬,作者行礼如仪。她站在香桌前面,面对着神龛,不见有任何下神明显的特征,仍用北平的方言,并没有改变,向龛里说:“翠花姑娘(她坛上的主神),我昨天回来晚啦!跟您告个罪(开香头曾出外与人看病)。”香头又向龛里说明替病人来询问一下。然后用耳朵向龛里听,表示“翠花姑娘”正在同她讲话。香头并同时唯唯地答应,并且细听“翠花姑娘”向她细说病者的病情,她听完了之后,转告给作者,又说:“是不是这样?”作者回答说:“是。”香头又向盒内听了片刻,告诉作者说病者的病已然没有转机,问是否已经预备了后事。她继续着又说道:“翠花姑娘说了,断断过不去今年属九的那一天,到时候须要留神!”说到这一点,下神的仪式便完毕。

上面的例子很明显地指出,香头是神仙与俗子的中间人,神仙的话她可以听得见,并且可以代向凡人传达,而凡人则无从听见神仙的语声。

四、香火的形状

普通求香的时候,所烧的乃是“草香”,俗称“高香”。此外,有一种“仙香”,平素用处很少,在举行重要典礼时方才使用,就是前面所说过的“红头香”。

“瞧香”的香头对于香火的形状差异有不同的解释。

上香的意义便等于向神仙献“斋”一样,将香燃着之后,神仙便开始吃“斋”,神仙吃“斋”乃是到香火上面去吃。此外,还有其他“坛口”上的老神仙闲来串门吃饭,谓之“赶斋”,但是这些外来的神仙不在香火的正中,而在其两侧,这是“宾不欺主”的意思。有时在一股香的下半部未曾燃着的部分突然滋出火焰,这是求香者的“家仙”也来到“坛口”上“赶斋”,一边享受着,一边由本“坛口”上的老神来向其谈判。

李香头说,香火时常有特别的形状,如下面的各情形:

“反香”病者烧香,见香火燃着很旺,心中大喜,以为香火旺盛表示病体可以早愈,殊不知这不是正常现象,而是“回光返照”的表示,病者必死。

“怒香”香总照不着,即使点着,不久又灭了,这乃是老神仙认为求香者的心不诚,所以不受他的香火。

“凶香”香点着之后,忽然发出烈焰,直扑房顶。这是一个凶兆,将有逆事发生。

“莲花香”一股香火上面燃着,下半部也冒出火焰,这是表示仙家“上香”(到香上吃斋),乃是象征吉祥之兆,因为仙家接收求香者的奉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