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以貌取人 APPEARANCE COUNTS(第4/12页)

勿太整洁的原则在男士着装中尤为关键。过分仔细意味着你的低等——至少是中等,甚至贫民阶层身份。“亲爱的老弟,你穿得太好了,简直不像一位绅士。”《德布雷特进与出》(Debrett’s In and Out,1980年)的作者内尔·麦克伍德(Neil Mackwood)杜撰的一位上层阶级绅士这样告诉一位中产阶级,那口气似乎在暗示对方,你不是一位绅士,而是一个时装模特儿,或者百货商店的铺面巡视员,或者演员。万斯·帕卡德曾经写道:“某位颇有名气的好莱坞影星总是在落座时暴露出自己的低层背景……他会习惯性地把裤子往上提一提,以便保持自己的裤线。”据说,乔治四世观察罗伯特·皮尔⑪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不是绅士。每回坐下前,他都要把燕尾服分开。”

【西装】上层和下层男士着装效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上层男士更习惯于穿西式套装或至少是西上装。据艾莉森·卢里说,套装“不但能使懒散的人显得优雅妥帖,还能使体力劳动者显得难看(还包括运动员体型的人和肌肉过分发达的人:阿诺德·施瓦辛格身穿套装时活脱脱就是个丑角)。”因此,套装——最好是深色套装——是19世纪资产阶级与贫民阶级分庭抗礼的最佳武器。卢里说:“套装的胜利,意味着蓝领阶层在与‘上层’的任何正式对抗中,即使披挂上自己最体面的服饰,仍会处于劣势。”回忆一下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铁匠乔·加格里:进城时费尽心思把自己装扮得十全十美,却只落得让衣着闲适的庇普神气十足地对他施以恩惠。

卢里还认为:“这一战略上的不利地位,至今仍可见于地方银行、信贷公司劳资冲突的双方,或一位工人阶级造访某个政府部门之时。”下面是约翰·莫罗依关于男士通过服装传达等级信息的一个例子。他发现,当两位男子相遇时,“一个人的服装会对另一个人说:‘我比你有地位,请表示尊敬’;或者‘我跟你地位平等,希望你平等地对待我’;或者‘我的地位不如您,也不指望您拿我当同等人看待’。”莫罗依由此得出结论,渴求地位晋升的贫民阶层在仿效“东北部权贵人士的衣着”时应该尤其谨慎,要以“布鲁克斯兄弟”和“J.普莱斯”服装专卖店⑫为指南:“上班穿的套装应该朴素,不能有花哨的或额外的纽扣,不能有颜色怪异的缝线,不能在前胸口袋里放口袋巾,衣袖上不能有防磨的补丁,上衣背后不能有腰带,不能有皮革装饰,不能有牛仔垫肩。这些东西都绝不应该有。”

无论你身居何处,大体上,着装这件事与习惯和实践有关,C·赖特·米尔斯在《权力精英》(1956年)一书中这样认为。他坚持这种看法,“任何人只要有钱,又愿意买衣服,只要穿穿布鲁克斯兄弟套装,就能学会如何不让自己穿得难受。”我还想补充一句,这样还能学会如何避开表面光鲜的衣服(中产阶级的),选择黯淡的服饰(中上阶层的)。中产阶级服装的毛病在于太光滑,总是在裹住主人以前就闪闪发亮。而上层阶级的服装倾向于更加柔软,有质感,羊绒质地,多结。衣物的差别还暗示了城市与乡村、辛劳与闲散的差别。乡村象征房产和马背上的闲适,而不是破败的奶牛农场和糟糕的中学,因此中上阶层(以及未来的中上阶层,比如常青藤大学的教授)普遍喜爱花呢外套。这种衣服暗示的是乡村式的闲适慵懒,而非城市才有的日薪苦役。

花呢外套是中上阶层混穿花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户外有这样一位男子迎面而来——身着花呢外套、马甲或毛衣(也许二者兼备)、衬衫、领带、长羊毛围巾、大衣或风衣,那他一定出身于较高的社会等级。这就好比上等阶层的房子中一定会有多个各类用途的房间。中上阶层一般会在一件内衣上再套一件衬衫——比如在高领套头衫外面罩一件牛津布带领扣衬衫,下面穿的内衣可以是有领子、较为斯文的(纯色为宜),就像我在一个暖和的天气里,在纽约麦迪逊大道八十街看到的一位上层男士的穿法。由于毛衣对混穿法而言几乎是必需的,所以,一件设得兰圆领套头羊毛衣(灰色或紫红色)最有档次,尤其里面再配一件牛津布带领扣衬衫(当然不含人造纤维),不打领带。如果外面再罩一件价格不菲的无垫肩花呢外套,就没有人敢断言你不是中上阶层。鸡心领毛衣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露出领带,这种打扮自然也就表明你是一位中产阶级甚或上层贫民。据说有人把套头毛衣塞进裤腰,我简直难以相信。如果真有这种做法,那只能是等级过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