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济与公共文化生活(第2/5页)

首先说,太医也好,奉御也好,他们的日常办公地点都不在宫城里,而跟三省六部等政府机构一起关在宫城外面的“皇城”。宫中有人传召了,值班的医生才能跟着宫人进后宫门,在门口检验随身携带的证件(鱼符、木契等),验明无误才能进去,紧跟着宫人到指定地点看病,全程都在很多双眼睛的严格监视下。

给后妃看病一般就是隔着帷帐按脉,向旁边的宫人询问症状,能掀开帷帐看一眼后妃的脸,都算是非正常情况下的逾礼举动了。诊断完了出去写药方,什么病用什么方子、怎么配制都是有现成规矩的,大多是依据《本草》《百一集验方》等医书来开具,写完把药方交给主药等专业人士去配制,没啥事了被带出宫去等着下次传召,哪有什么东逛西逛的机会。

这还是赶上了开明的好皇帝,肯让男医生进宫来给自己的女人看病。如果皇帝比较忌讳这种事呢?那么无论您病得七死八活有多严重,都别想见到一个长胡子的医生,宫廷里的“女医”过来给您稀里糊涂解决一下就算了。

所谓“女医”,甚至都不是出自士人家庭的有文化女性,而是从隶属于官府的奴婢里挑一些20~30岁的较聪明的未婚女,由“医博士”(医学教授)训练她们学习一些安胎、产难、疮肿、伤折、针灸的治疗法,最多学习五年,就发来宫里专门为你们这些皇帝的女人治病了。如果运气好,这些女医里可能也有一些技术真不错的,但普遍来说,她们的文化程度和医学素养还是会与太医署、尚药局的医官们差距明显。[注28]

无论是男医生还是女医生,您想要买通他们去给皇帝下个春药或者毒药,更加无此可能,因为皇帝服药的检验程序非常严格烦琐。

给皇帝开出药方来以后,制药过程要由宰相(中书门下长官)、禁军各部长官(诸卫上将军各一人)、尚药局的长官和副手们共同在场监督。药物制成以后,医生们自己先尝过以保证质量过关、人畜无害,随后在包装上写明此药的药方和制药日期,所有在场监督人员都要在包装上签名以承担责任。这个手续完成以后,才可以向上报告“皇帝的药制好啦”。

等到皇帝吃这药的那天,开了封装,还是奉御医生们先尝药,然后他们的上级主管“殿中监”再尝,然后皇太子还要再尝药(看来皇太子想毒死父皇的嫌疑挺大啊),三级尝完,这药才能喂给皇帝。如果药里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一通折腾下来还发现不了,难道那些监药尝药的人都神经迟钝如恐龙?  

顺便说一句,皇太子的东宫里也有一个独立医疗机构叫“药藏局”,性质跟负责给皇帝看病的“尚药局”非常相似,不过等级较低、人数较少、规模较小而已。 

以上是皇宫里的医疗过程。如果您穿越到了贵族官僚家庭里,不幸生病了,又该怎么办呢?

基本上不用指望“尚药局”的高级御医们能来给您看病。除非您家面子大,能得到皇帝的亲口批准,否则“尚药局医官,王公己下,不得辄奏请将外医疗”[注29]。人家是专门侍候皇帝的,臣民人等的死活关人家什么事。据说也曾经有尚药局“国医”偷偷走穴干私活,瞒着皇室出来给外人治病,但那样收的医疗费就相当可观,中产阶级倾家荡产请上半年也未必能请来一次。

那么去上面说过的“太医署”请医生呢?“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其职责本身确实也包括了为大臣贵族们治病,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员还能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注30]。但是,这个机构里的专业医生再加上医政人员、老师、学生一共也只有300多人,而长安城居民少的时候十几万,多的时候上百万,平均下来两千人摊不到一个医生服务。而且您明白的,这种官办大锅饭式的机构,从古至今都是没本事混日子的人最集中的地方,恐怕庸医的数量远远超过名医。就算您是官僚贵族士人,有本事请来太医署的医工们看病,请过几次以后,只怕您就觉得被他们治还不如自学医术自己治管用。 

您说行,咱们不去官办医疗机构找大夫了,去请民间自己立业的神医吧。什么药王孙思邈、名医甄权、张文仲、李虔纵、韦慈藏、许胤宗······搜索一下,唐朝的名医还是不少嘛。 

告诉您一个不幸的消息,当您好不容易打听到当代名医的地址,找上门去,人家很可能已经被官府“请”走,去尚药局当皇帝御医了,或者进了太医署收徒弟教学生,这些官方机构有通过“医举”吸纳民间好医生的途径。而对于这些技术高明的医生来说,进了官办机构待遇好俸禄高,又有社会地位和生活保障,当然比在民间“悬壶济世”舒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