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白衣飘飘上阵单挑,烧了武侠小说去买甲吧【盔甲装备】(第2/3页)

《唐六典》里记载的唐朝铠甲还有: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这些甲的分类标准比较混乱,有些虽然是军中实用的但不太多见,还有些是纯仪卫性质装样子的,所以就不多说了。

您了解到自己冲锋前身上应该披裹什么了吧?那下面来说说您手里拿着的护具。

盾牌?对,当时叫“彭排”或者各种“排”“牌”。唉,您这马上左顾右盼的,是在找那种黑黝黝的圆形铁盾吗?别瞎费劲了,好好听我说。

您印象里那些一手持刀剑、一手拿圆盾、踉踉跄跄且战且退的武士形象,八成是从西方古希腊罗马故事里照搬过来的。在我国,步兵们使用的盾牌,几乎就没有圆形的,而大体是长方形。整体窄而高,有的两头做成尖角型,最高的上沿能到步兵的颈部,有的盾牌把手附近还有支架,可以让步兵把盾牌支在地上,自己躲在盾后遮蔽射箭。

至于那比较小的圆形盾,一般是给骑兵用的,为的是操控方便不占地方。此外,唐朝的“盾”也不是都有钱用铁制,大量的盾牌是木头做的。《唐六典》记载的盾牌有六种:膝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其中“团排”应该是指骑兵用的圆盾。

总的来说,唐朝的统治者和军队将领们,对于护具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武器的重视程度(反正士兵们命如蝼蚁,死了也没什么,能好好攻击敌人把仗打赢才是重要的)。按官方文件的规定,每名士兵都至少要携带三种武器,但护具平均下来一个士兵都摊不上一件。只有60%的士兵能得到配发的铠甲,能有盾牌的士兵更是只有20%左右。还剩20%啥护具都没有怎么办?靠自己斗吧……

铠甲也是朝廷严控严管的兵器,禁止私人持有。在军队里给士兵们配发铠甲也是件麻烦事,大家都知道,人的高矮胖瘦有时候差很多的,比如你老兄在现代营养条件下长大,穿越到唐朝去估计算是大个头猛男,那么唐军给您配发的铠甲就应该是一件“大号”的。另外还有中号和小号,一共三种,按士兵们的身高体型配发。

您觉得占便宜了吗?想得美,当时的铠甲是用许多小型甲片编缀成的,又是手工操作,所以甲片的数量和重量很不统一。因此您领完铠甲以后,先要找个清静地方自己坐下来,瞪大眼睛、一五一十地数这件甲上甲片的行数和叶数,记在甲襟上,再称量全甲的重量,记在袍背上。用完归还时,要按所记录数字核对,对不上要挨罚哟。

怎么样?够麻烦的吧?不过唐朝其实还算好点儿了,您只要负责折腾自己穿戴使用的铠甲和盾牌就行了。如果您再往早期穿越个一二百年,到了南北朝的北方地区,那不但要为自己的护甲盾牌烦心,还要再额外张罗自己坐骑的铠甲呢。

战马也要穿甲?对呀,这是南北朝特点非常鲜明的一个现象,被称为“甲骑具装”。“具装”就指的是马的铠甲。

简单地说一下一匹战马的“具装”大概是什么样子。

它分六个部分:第一,保护马头,像是给马脸戴上一个面具一样的“面帘”;第二,保护马脖颈的“鸡颈”;第三,保护马前胸的“当胸”;第四,保护马身的“马身甲”;第五,保护马屁股大腿的“搭后”;第六,竖在马屁股上头的“寄生”,据说开始是为了保护骑士的后背,后来大概发展成纯装饰用品了。

“马铠”最晚在三国已经出现,曹操就曾经感叹自己是屌丝,全军搜罗遍了只能找出不到十具马铠,而官二代富二代袁绍随便一哗啦就是三百具。您知道马的体型比人要大得多,对吧?所以做“马铠”比做人的铠甲还要烧钱。这种骑兵和战马都是全副武装全身包裹的“重装骑兵”,看上去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光靠吓唬都能把老百姓吓跑了,但是供养他们实在是太过沉重的负担。隋末时“甲骑具装”还算军中的战斗主力,到唐初统一战争的时候,就基本被淘汰了,朝廷仪卫队里还留了十几对这个兵种,但已经不再上战场实用了。

那边的客人您问啥?想知道唐军的战袍、铠甲、军旗是什么颜色的?您是打电脑游戏打习惯了吧,什么鼠标一点红黑两军开战……人数几万、十几万的野战部队。想搞统一制服成本是很高的,以唐朝的生产力还达不到。所以唐军的视觉颜色是——什么色都有,当然,会尽量在一个小范围内把旗帜颜色统一起来,讲究点儿的话,还要按“五行方位”来安排颜色,中军属土打黄旗,南军属火打红旗,西军属金打白旗,北军属水打黑旗,东军属木打绿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