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编 重振传统节日体系(第4/6页)

人之初,从家教始。亲子之互爱出诸人的自然天性,是不计功利的,是不计“支出”、“收入”的,与市场上的买卖交易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亲子间的天然关爱和无私慈孝精神,是其他人际关系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人类爱心的最初种子,是起点和基石。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也是道德启蒙的起点和基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之心,博爱精神,都是这种爱心的推衍和升华。《孝经·天子》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中华文化“立爱自亲始”但从来不停留于“亲亲”,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家庭和血缘为主导的“亲亲”扩及“仁民”,再扩及“爱物”,乃至具有“民胞物与”的胸怀。《礼记》说“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人早就把家这个基本关系扩大了,已把人类的爱心和德行由本义属于家庭的亲子之爱,推广到对所有的人、乃至天地间所有的物的更为广泛普遍的爱,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从爱亲走向“泛爱众”,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爱是道德的基础,珍惜这种爱亲的情感体验,把它培育起来,推展开来,就会养成健康发达的爱心和德性。以此为根而繁衍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应是天然而富人性的。情感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元素之一,如果没有这种淑世情怀,而让单纯“以利相交”、以利益为取舍的处世原则主宰人世,那么,见利忘义的世风就难拂去。

中华文化从来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对家庭的责任感、整体感中培育对国家民族、对天下的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国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庭是培育爱心和责任感的全天候学校,受益的却不仅是家庭,而是全社会,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如果说我们现在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的话,其原因不是人伦道德多了,而是人伦道德削弱了。

我们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从百姓日用伦常抓起,从每个人自小怎样待人接物抓起,下大力气建设新伦常规范。

我们要建设的人伦关系,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双向互惠互动的伦理关系。我提出,现代应优先建设三大人伦关系:亲子关系(血缘伦理)、夫妻关系(婚姻伦理)、师生关系(层级伦理代表之一)。要构建和睦共荣的血缘关系、和美共生的婚姻关系、和谐共进的层级关系。具体而言可落实到: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我们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大力建设好这三大人伦关系。

龙门农民画中的夫妻亲子

中华传统节日就是培育人伦道德的沃土,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国家主席致辞说:“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表达亲情,畅叙友情,抒发乡情,其乐融融,喜气洋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我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是综合性、多义性的,缺少单项突出的人伦主题节日,而现代社会又很有表达单项人伦感情的需要,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就乘虚而入。但异质文化的人伦节日难于承担传承中华人伦传统之任。而且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所以笔者一直建议主动设置植根中华文化土壤的以夫妻、亲子、师生三大人伦关系为主题的中华人伦主题节日。中华情侣节、中华父亲节可以分别叠加在七夕节、重阳节上(详下说)。中华母亲节当在春天,以孟母生孟子而成母亲的农历四月初二为基准日。教师节当恢复清雍正五年以降的传统,定在“万世师表”孔子的诞辰日。加此二节后共成九大节。

重振传统节日体系

传统节日体系是按农历设置的,与农历关系至密。人类各民族创制的历法主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