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第2/8页)

秦惠王说:“您说得好,我愿意听从您的意见。”秦惠王终于出兵攻打蜀国。当年十月,攻占了蜀国,最后平定蜀国,并贬斥蜀王,改封为侯,同时派陈庄到蜀国做宰相。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裕,因而轻视其他诸侯国。

秦惠王十年,派遣公子华跟张仪围攻蒲阳,并将它降服了。张仪接着说服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遣公子繇到魏国作人质。张仪趁机游说魏王道:“秦王对待魏国很优厚,魏国不能够失礼。”魏国便把上郡和少梁进献秦国,来答谢秦惠王。秦惠王就用张仪做宰相,并把少梁改名为夏阳。

张仪担任秦相四年之久,扶持秦惠王为王。过了一年,他又做秦国的将领,夺取了陕州,并在上郡建筑要塞。

这以后两年,张仪被派去跟齐国、楚国的宰相在齧桑会谈。从东方回国之后,他被免去宰相的职位。他又转到魏国做宰相来替秦国着想,想要让魏国首先奉事秦国,然后其他诸侯国也效法它。但魏王不肯听从张仪。秦王大怒,派兵攻占魏国的曲沃和平周,暗中对张仪又更加优厚。张仪感到惭愧,因为他无法回报秦王。张仪留在魏国四年后魏襄王就去世了,魏哀王继位。张仪又游说魏哀王,魏哀王不听从他。因此张仪暗中指使秦国攻打魏国。魏国跟秦国作战,魏国失败。

第二年,齐国又派兵来在观津把魏国打败。秦国又想攻打魏国,首先将韩申差的军队打败,斩杀首级八万,诸侯国都震惊恐惧。而张仪又游说魏王道:

魏国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地势四面平坦,诸侯四面辐凑而来,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从郑国到魏国只有两百多里,车奔驰,人行走,不很费力就可以到达。魏国的南面跟楚国交界,西面跟韩国交界,北面跟赵国交界,东面跟齐国交界,兵卒守卫四方,驻守边防堡垒的不少于十万人。魏国的地势,本来像个战场。假如魏国在南方跟楚国交好而不跟齐国交好,那么齐国就要进攻它的东面;东面跟齐国交好而不跟赵国交好,那么赵国就要进攻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要进攻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要进攻它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处境呀。

再说诸侯各国的联盟,是为了安定国家,尊重君主,加强军队,显扬名声。现在,主张合纵的人统一天下,相约成为兄弟关系,便在洹水边上杀白马,歃血为盟,来表示彼此可靠。但是,同父母的亲兄弟,尚且有为钱财而互相争夺的情况,而想靠欺诈虚假的手段来反复推行苏秦遗留下来的谋略,这种做法不可行也是很明白的了。

大王如果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进兵攻打河外,占据卷邑、衍邑、燕邑、酸枣,并劫持卫国来夺取阳晋。这么一来,赵国就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魏国就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么联合救援的道路就断绝了。联合救援的道路断绝了,那么大王的国家想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如果秦国折服了韩国,又攻打魏国,韩国害怕秦国,秦、韩两国联合成一个整体,那么魏国的灭亡就须臾可待了。这就是我替大王忧虑的事。

我替大王着想,不如侍奉秦国。如果侍奉秦国,楚国和韩国就一定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没有楚国和韩国的灾祸,大王就可以垫高枕头睡觉,国家一定没有忧患了。

况且秦国想要削弱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像楚国一样;而能够削弱楚国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像魏国一样。楚国虽然有富裕强大的名声,但实际上是空虚的;它的士兵虽然多,但是容易败北,不能持久作战。如果出动魏国的全部士兵向南攻打楚国,那是一定能战胜它的。宰割楚国而有益于魏国,亏损楚国来归服秦国,转移祸害来使国家安定,这是好事。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意见,等到秦国出动武装部队从东面进攻魏国,那时尽管想侍奉秦国,也就不可能了。

况且主张合纵的人,大多只有奋激的言辞,却没有多少可以信赖的,他们游说一个诸侯就能达到封侯的目的,因此天下的说客没有谁不日夜扼着手腕,瞪着眼睛,咬牙切齿地游说合纵的好处,来取悦于君主。君主赞赏他们的善辩并且引用他们的言论,难道能够没有迷惑吗?

我听说,羽毛虽轻,但积聚在一起就能够使船沉没;再轻的东西,群集在一起也能够压折车轴;众人异口同声,可以销毁铁的事实;毁谤的话累积起来,就可以毁灭一个人的生命,因此希望大王审视地决定策略,并且请允许我乞身引退,离开魏国。魏哀王从此背弃合纵盟约,并且通过张仪向秦国请求和解。张仪回国以后,又一次做秦国的宰相。三年后,魏国又背叛秦国成为合纵的盟国。秦国便攻打魏国,占领了曲沃。第二年,魏国又侍奉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