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第2/8页)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排斥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拒绝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帝王不抛弃民众,所以能显扬他的盛德。因此土地不论四方,人民不分内外,一年四季充实美满,鬼神就会降临幸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现在大王却要抛弃人民,去资助敌国,排斥宾客而让他们去服事诸侯,使得天下人才退缩而不敢面向西方,止步不再踏入秦国,这就是叫做“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值得珍贵的很多;士人不是在秦国生长的,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众多。如今却要驱逐宾客去资助敌国,损害人民去加强仇敌,使得国内空虚而外部又与诸侯结怨,这样要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秦王于是废除驱逐客卿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提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终于吞并天下,推尊秦王政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又拆毁各郡县的城墙,销熔各地兵器,表示不再使用了。使秦朝的土地一尺也不分封,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使以后没有战争的祸患。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摆设酒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在宴会上颂扬始皇的武威盛德。齐国人淳于越进谏说:“我听说殷代、周代的王位继承了一千多年,他们都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为自己的辅翼力量。现在陛下虽拥有天下,而宗族子弟却只是平民。一旦出了像篡乱齐国的田常、瓜分晋国的六卿这类祸患,将靠什么来拯救危亡呢?办事不借鉴古代的经验,而能维持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居然还当面阿谀奉承,使陛下又有过失,他们并不是忠臣。”秦始皇把这个奏议交给了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他的说法很荒谬,废弃他的言辞而不用,就上书说:

古时候天下分散混乱,没有谁能统一,因此诸侯同时兴起,人们说话都是借古讽今,矫饰虚言来混乱事实。人们都以为自己一派学说最好,并用来否定朝廷建立的法令制度。现在陛下已经统一天下,分辨了是非黑白,而天下共同拥立皇帝一人之尊;可是各家学说却在一起非议朝廷的法令制度,听说朝廷的法令一颁布,就各自根据自己的一套学说来议论它。在官府里就口是心非,在官府外就道听途说。以非议君主来扬名,以异常志趣为高明,率领群众来诽谤朝廷。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那么君主的威势就会从上下降,而私人的党羽就会在下面形成。禁止这种情况才利于朝廷。我请求:凡是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清除、销毁。从命令下达起满三十天还没销毁的,受黥刑,并充当筑城劳役的城旦。不用销毁的是医药、占卜和种植这样的书籍。如果有想学习法令的人,用官吏为师,不得私相授受。

始皇认可了李斯的奏议。没收烧毁了《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使天下无法再借古讽今。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修建离宫别馆遍及全国。第二年,始皇又巡视天下,对外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李斯都从中付出了心力。

李斯的大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的郡守,几个儿子都娶了秦公主,女儿们也都嫁给秦皇族的子弟。有一次,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李斯在家里大摆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往祝贺,他家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不禁长叹说:“唉!我曾听荀卿说过‘事物禁忌太过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一个平民,街道里的普通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浅薄,竟把我提拔到这个地位。当今作为臣子,地位没有谁处在我之上的,我可以说是富贵达到极点了。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必然衰微下来,我不知道将来的归宿在哪里呢!”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出游到会稽山,沿海而上,往北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兼着掌管符玺令的事务,也都随从皇帝出巡。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为屡次直言劝谏皇上,始皇就派他去上郡监督军队,蒙恬担任将军。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最得始皇的宠爱,请求跟随出巡,始皇答应了他。其余的儿子都没能随从。

这年七月,始皇到达沙丘,病得很重,便让赵高写信给公子扶苏说:“把兵权交给蒙恬,到咸阳参加丧礼以便安葬。”信已封好,还没有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玺印都在赵高那儿,只有皇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以及始皇所宠幸的五六个人知道始皇去世了,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朝廷又没有正式确定太子,所以封锁消息。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既通风又隐蔽的“辒辌车”中,百官报告政事和进献食物都像平常一样,宦官们就假托始皇的命令,从辒辌车里批准百官所上奏的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