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第三(第2/6页)

古直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杜宣等人前去听课,古直问他带了什么书,杜说只带了一部《辞源》,古直勃然大怒:“怎么我的学生用《辞源》?”杜问:“我不认识的字,不查《辞源》查什么?”古直更加生气了:“怎么,我的学生查《辞源》?”后来他才缓和下来说:“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不懂的字,要查《说文》,查《尔雅》,查《水经》……”“要查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这样才可靠。《辞源》这一类书,是二手货,不可靠的。我们做学问要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才行。”

李权兴在巴黎读书,看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的小说直至神经衰弱,终于在一次散步时晕倒,大病一场。病中大热大泻,昏昏沉沉,老是梦见一个白衣金发的女神,领着他遨游空中。他后来觉得“没有病死,或许是天使的帮忙,不可不纪念她,于是几次用‘金发’做笔名,后来朋友公认为很新颖,遂索性大胆地作为自己唯一的名字”。他说:“我的笔名之所由来,完全是一个梦的结果。”

汪原放标点古典书时,遇到一个问题,旧小说里有些淫秽的地方,若给青年学生看了,不太好,他不知道怎么办。胡适之主张删节,用省略号表示有删节。陈独秀说,不如删掉就是了,只要上下衔接得上,无伤大体。如果用省略号表示删节,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最后依了陈独秀的意见。

梁实秋、罗隆基等人偷看胡适日记,胡发现后笑容满面地问:“你们怎可偷看我的日记?”随后一本正经地说:“我生平不治资产,这一部日记将是我留给我的儿子们唯一的遗赠,当然是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发表。”

阳翰笙曾请茅盾为他的小说《地泉》写序,茅盾直言不讳:“你的书是用革命公式写的,要我写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阳翰笙倒也大度:“批评也是好事。”茅盾推辞不得,只好动笔作序,直言这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说,或者说失败的小说,太过符号化。没想到阳翰笙竟然把如此的尖刻的批评原文出版,茅盾连叹:“雅量,真是雅量。”

叶德辉为大藏书家,他喜欢在珍藏的图书中,夹入一两张春宫画片。好友陈子展问他何故,叶回答说:“避火。”因为“火神原是个小姐,服侍她的丫鬟达三十六位之多,后被玉皇大帝贬为灶下婢,因此她变得躁急易怒,她平时穿淡黄色,一发威时便穿红衣而引起火灾,但因出身闺阁,在盛怒之时,若看到这玩意,也不禁害羞起来,避了开去”。

常书鸿在巴黎求学10年,那正是现代主义猖狂一时、不可一世的时候。常无法接受那些颠狂的技术,甚至对毕加索也只喜欢其早期作品,对毕加索后来的立体主义画风深恶痛绝,但常书鸿更年轻的妻子叶兰却喜欢艺术的新奇。有一次,他指着毕加索的名画《镜前的妇人》说:“这是绘画变了质,实在令人嫌恶!”叶兰辩护说:“这是令人嫌恶的,可是,萨特说得好,最大的快感从嫌恶之中产生!”

张奚若和金岳霖是好朋友,有时也吵架。一次话不投机,他们争吵起来。金岳霖说张真是充满傲慢与偏见,张奚若马上说,你才真是缺乏理智与情感。

赵元任与林语堂偶尔通信时,写的是汉字的英文,例如“狄儿外剃,豪海夫油鬓?”(Dear Y T.,How have you been?)林语堂非常喜欢。

黄侃一身傲骨,满腹牢骚,他睥睨学术界二三十年,目空一切。甚至对章太炎的经学,他有时也会批评一声:“粗!”一次马寅初去看他,谈到“说文”,他一概置之不理,再问,他便不客气地说:“你还是去弄经济吧,小学谈何容易,说了你也不懂!”

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多有人光会叫革命口号,而无较好的作品。鲁迅虽为联盟尊崇,却说:他们是左翼,但不是作家。

陈寅恪爱作对子。1926年,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并称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天,陈对学生说:“我有个联送给你们,‘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大家哄堂大笑。1930年,时任清华校长的罗家伦去看他,送其所编的《科学与文学》。陈随手翻一翻便说:“志希,我送你一联如何?”当即诵出:“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额“儒将风流”。因罗在北伐军中为少将,娶了一漂亮妻子,故如此说。1932年夏,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请陈拟国文试题,陈出对子“孙行者”一题,引起舆论大哗。

1935年,胡风发表了《林语堂论》、《张天翼论》,轰动文坛。林语堂误以为是鲁迅化名批评他,鲁迅则语:“要是我写,不会写得那么长!”两篇万言大论使文坛为有这样一位理论家震惊,尚不认识胡风的雪苇以“伟大”许之,后来雪苇为此吃尽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