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章 小孩很生猛(第3/4页)

《国语》上有一段叔向对栾书的评价,很有代表性:从前栾书没有百顷的田产,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可是他能宣扬德行,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依靠这点治好了晋国,执行法令没有弊病,所以避免了灾难。

栾书去世,八卿面临调整。按照栾书的意思和惯例,应当是荀偃递补。可是,悼公不准备按照惯例做,他知道谁才是恰当的中军帅人选。

“韩厥接任中军帅。”悼公下令,随后又对八卿作了调整。

现在,晋国八卿的情况是这样的:中军帅韩厥、中军佐荀罂、上军帅荀偃、上军佐士匄、下军帅栾黡、下军佐士鲂、新军帅魏颉、新军佐赵武。

从晋灵公六年(前615年)出任司马开始,韩厥经过42年的奋斗,终于成了中军帅。

当一个长期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坚持做人原则的人成为中军帅的时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权力斗争已经不再是主流,老老实实干活才是正道。

【君能臣贤】

下面来看看晋悼公继位之后的几件事情,从中就能看到晋悼公的见识、魄力和人格魅力。

晋悼公登基当年六月,鲁成公亲自前往晋国朝见。悼公热情接待,礼节周到,令鲁成公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等到鲁成公回国之后,晋国的士匄随后也就到了,答谢鲁成公对晋国的访问。这下把鲁国的大夫们惊喜坏了,跟晋国打交道这么多年了,晋国人始终像对待一个跟班那样对鲁国不屑一顾,如今却按照平等礼节来对待鲁国,大家能不感动吗?

当年十一月,楚国令尹子重侵犯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求救。

“主公,如果想得到诸侯的拥护,就要保护他们。晋国要重振霸业,请从救援宋国开始。”韩厥的态度很清楚,救。

登基不到一年,要不要跟楚国人交锋?换了别人,会犹豫。可是悼公决不犹豫:“正合我意,不要耽搁,立即出兵。”

晋军火速出动,赶往宋国。子重得知晋军果断出兵之后,自己主动撤军了。

“晋国人不忽悠人了。”天下诸侯惊呼。

晋悼公三年,祁奚告老退休。

“祁老,您退了,谁接任呢?”悼公有点舍不得。

“解狐最合适。”祁奚说。

“解狐?你们不是仇人吗?”悼公有点吃惊。

“您问的是谁适合接任我,没问我谁是我的仇人。”祁奚说。

悼公很感动,祁奚这是什么精神啊?

第二天,悼公派人去召解狐来接任祁奚的中军尉,谁知解狐没这个命,竟然在前一晚心肌梗塞身亡。

于是,悼公又请祁奚来。

“老爷子,解狐突然病故了,您再给推荐一个吧。”

“那,祁午可以。”

“祁午?那不是您儿子吗?”

“你问的是谁接任合适,没问我谁是我儿子。”

“那,羊舌职也病危了,谁接替他比较好?”

“他儿子羊舌赤最合适。”

后来,祁午和羊舌赤都干得很出色。

这段故事就是祁奚“一举不避仇,二举不避亲”的故事,千古以来传为美谈,也是“举贤不避亲”这句话的来历。

悼公很敬佩祁奚,不过其实他更应该敬佩自己,首先他重用了祁奚这个人才,其次他创造了一种民主公正的气氛,祁奚才有可能以如此无私的立场推荐人才。试想,如果国君就是个昏君,这个国家恐怕就不是“举贤不避亲”,而是任人唯亲了。

对此,《左传》里的“君子”给了祁奚极高的评价,并且引用了《商书》和《诗经》里的句子。《商书》写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意思是“既不结党又不营私,这才是堂堂正正的王道”。《诗经》写道:“惟其有之,是以似之。”意思是“只有自己有才能,被举荐者才像他一样”。

所以,一个君主的伟大人格,是可以带动臣子们的人格也变得高尚的。而如果一个国家到处都是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尸位素餐,恐怕君主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一代雄主】

晋悼公在晋国的历史上又是一代雄主,有人认为他比晋文公还要厉害。的确,从他的表现来看,我们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晋悼公自从十四岁登基之后,迅速稳定了国内形势,压制了多年来不断的内部权力斗争。由于晋悼公的英明睿智和慧眼识才,晋国在悼公时代涌现出大量能臣,大臣们安分守业,各展所长而且懂得谦让。至于有哪些能人贤人,以及有哪些让贤荐贤的例子,随后慢慢道来。

内部的和谐和发展,使得悼公有资本也有信心对外强硬。在整个春秋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君主能够像悼公那样对外强硬。也正因为有了强横的实力,晋悼公对于盟友可以体现出大度,表现得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