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章 国际形势(第2/4页)

记住,在鲁国,如果不是根正苗红的公族,基本上就不会有前途;会认字之后先看看自己家的户口本,如果在姓一栏不是一个姬字,那你就老老实实当劳动人民吧,想也不要想混入上流社会。

臧文仲在鲁国的历史上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属于鲁国的改革派代表。眼看齐国的自由市场经济获得巨大成功,臧文仲下令鲁国改革开放。怎么改革开放?实行自由通关,免除关税。由于鲁国历来是个重农轻商的国家,他这一举动受到许多人的质疑。直到臧文仲去世之后,孔子还在说臧文仲的“三不仁”,其中的一条就是“废六关”,也就是免除关税。

臧文仲是个很实际的人,而且是个很有办法的人。

那一年鲁国大旱,按过往的规矩,这个时候要烧死巫师和一种凸胸仰面的畸形人来祭祀老天,请求天赐雨水,因为人们认为老天爷就是对他们不满才不肯下雨的。

臧文仲没有这样做,他决定废除这种方式。

“杀了这两种人有什么用?老天爷如果要杀他们,那就根本不会让他们出生。要是他们能造成大旱,杀他们不是激起他们的怨恨,引发更大的旱情?这么说吧,要抗旱救灾,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臧文仲说到做到,当年鲁国政府压缩各项活动,减少各类开支,全力支援农业。到年末的时候,收成虽然不好,但是还过得去,国家并没有发生粮食危机。

鲁僖公年间,有一年鲁国发生饥荒,于是臧文仲来找鲁僖公商讨对策。

“主公,我们跟邻国搞好关系,互相嫁娶,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国家有难的时候,远亲近邻什么的能帮个忙吗?我们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珠玉财物,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灾荒的时候救助老百姓吗?如果国家遇到了困难,却不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用,这些东西不就等于没有价值了吗?依我看,把钟鼎宝器抵押给齐国,向他们借粮。”

“你这话有道理,那派谁去借粮呢?”鲁僖公一听,觉得很对。

“自古以来,国家遇到饥荒都是由卿去求购粮食。我现在是卿,派我去吧。”臧文仲主动请缨,于是鲁僖公派遣臧文仲去齐国借粮。

臧文仲为什么要主动请缨?想吃回扣?那年头还没有发明回扣呢。那是为什么呢?臧文仲的家臣就问了他这个问题,看看臧文仲怎么回答。

“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国语》)什么意思?贤明的人应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当官的应该不避危难担当责任,领导人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我不去齐国,就是逃避责任。管理国家却不体恤百姓,当了官而又懒于理事,这样事奉国君是不合格的。

“急病让夷”这个成语就来自这里,意思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臧文仲到齐国后,用鬯圭和玉磬向齐国求购粮食。这个时候,齐国还是齐桓公和管仲时期,他们被臧文仲的诚意所打动,于是没有收下鲁国的宝器,把粮食借给了鲁国。

轻货重民,臧文仲这种思想尤其宝贵。

那么,臧文仲为鲁国制定的是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

齐桓公称霸时代,臧文仲的外交政策继承了季友的“亲齐”方针。但是,随着管仲的去世,齐鲁之间的关系降温。在齐桓公去世之后,齐鲁两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降温。到了这个时候,鲁国就必须调整外交政策了。

到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齐国入侵鲁国。于是,鲁国一面派人求和,一面向楚国求救。

“齐国人靠不住了,当今世界,最强的无过于楚国,我们不如借助楚国抗衡齐国。”臧文仲向鲁僖公建议,于是,鲁国历史上第一次派人出使楚国。

对于鲁国主动前来投靠,楚成王非常高兴,因为鲁国是周朝诸侯国中最德高望重的国家,鲁国都来投靠了,那不是证明楚国的感召力已经超过了周王室?

于是,楚国迅速派兵帮助鲁国攻打齐国,并且打得齐国没话可说。作为楚国的盟国,鲁国也派公子买领兵到楚国另一个盟国卫国那里,帮助卫国协防齐国人。

为了进一步拉近与楚国的关系,鲁僖公为自己的太子向楚国求婚,于是楚成王的女儿嫁到鲁国,就是后来鲁文公的夫人、鲁宣公的母亲顷熊。

【冤死的公子买】

鲁国人投靠楚国的时间并不长,第三年,也就是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4年),晋文公率领晋国军队为了救宋国而讨伐卫国,一举攻占五鹿。鲁国军队见晋军实力强大,根本不敢增援卫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