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永嘉之乱 十一 陈元达锁腰谏刘聪(第2/2页)

他下令将后花园改名脚纳贤园,后堂改名为愧贤堂。一出直谏纳谏的好戏就此收场。

刘聪并没有改变他生活荒淫的本性,汉国的国势衰微与他也有很大的关系,但他却不是亡国之君,与很多亡国君主不同的是他知道纳谏,尽管有时似乎并非出于本心,他至少知道如何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他曾多次采纳直谏之臣的建议,也能够摆下架子向大臣认错。听取部下的意见,即使是出于不得已,客观上也可能会有好的效果。

对于熟知刘聪性格的陈元达而言,看似冒死进谏,却又给自己留了条退路,因为他也明白进谏要讲究策略,如果真的因为一时之快被刘聪杀了,并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锁腰的行为看似贪生,实际上却给刘聪本人一段时间去考虑,因为只要有人劝言,刘聪肯定会改变想法的,这里面的真真假假,大概也只有君臣双方自己才明白吧。

由此我想到了比干之类的直谏而死的大臣,尽管我们可以举出若干个理由说明比干不可能采取陈元达的方法去劝谏,但落得身死的下场其实也并不会让帝王幡然醒悟;而另一方面的例子,我想到的是五代时期的李存孝,他倒并不是因为进谏被杀的,不过李克用想杀他的时候倒是希望左右有人能够替他说几句话,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结果李存孝树敌太深,竟然无人劝言。我的结论便是:进谏(当然诸位可以把这引申到现如今的提建议什么的)必须知己知彼,讲究策略。要有智慧,当然学淳于髡隐语谏庄王是最好的,如若智慧不足,退而求其次,学学陈元达也不错,至少也很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这件事中的另一个主角刘娥,她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反思自身,她的那句“后人之观妾,亦犹妾之视前人也”,何只是女人,我以为很多的男同胞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一言一行,想想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当然把每个人都用同样的标准来看待是不可能的,但历史是无情的,处事自当审慎。

话题扯得远了,还是回到汉晋的争斗中去吧。汉国中山王刘曜的军队攻打长安,再度受挫;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东北的石勒在攻下了邺城之后已经形成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力量,他的对手——幽州的王浚因为传说中的谶语,其实并没有为晋朝收复失地的想法,而正做着自己的“皇帝梦”,他的部下对他越来越不满,纷纷投往东北的慕容鲜卑。

张宾向石勒提出一计,认为灭掉王浚就在此一举。


  1. ◎作者云:《晋书·列女传》中记录的女子中有不少是十六国中帝王的后妃,她们中间参与政事的就有不少,据说刘娥的姐姐刘英比她更通晓政事,刘聪一度深居后宫而不出,凡政事需要决断的均由刘英决之,竟然也做得井然有条,令人叹服,可惜她死得比较早。​

  2. ◎作者云:昭德殿是刘娥原先居住的宫殿,而刘聪准备为她修建的宫殿就取名为皇仪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