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短命西罗马也能影响欧洲上千年(第4/15页)

盖塞利克将目光转向西罗马的非洲行省,认为西罗马内乱,各地战火纷飞,皇帝自身难保,是断然没精力去管非洲那些行省的。占领那里,汪达尔人就有了立足地。

公元429年5月,盖塞利克率领8万汪达尔人从塔里法城出发,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在仗达附近登陆。他们一踏上非洲土地,便和当地反西罗马的阿哥尼斯特运动联合起来。奴隶、隶农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汪达尔人的势力一下子增强了不少。

西罗马非洲总督卜尼法斯率军镇压,被打败后退守希坡城。盖塞利克率军围攻10个月,因缺乏攻城器械,未能攻克。盖塞利克决定撤围,攻掠其他地区。汪达尔人屡败罗马军,最后,终于攻占了希坡城。

两年后,西罗马的非洲行省,除迦太基城等城市外,其余地区都被汪达尔人占领。时任西罗马皇帝的瓦连提尼安努斯三世见镇压行不通,就想通过议和保住非洲的部分领土,然后再寻机收复其他丢失的领土。

公元435年,双方在希坡城签订协议。根据协议,汪达尔人成为罗马帝国的同盟者,只纳少量贡赋给西罗马就行。

从和约上看,西罗马在军事上失败了,在谈判桌上却占了上风,在和约中成为受益的一方。但是,同西罗马议和并不是盖塞利克追求的目标。他利用此机会获得了喘息时间,获得了占领那些领土的合法性,并在内部和占领区进行整顿。

瓦连提尼安努斯三世无法看清其战略意图,仅仅获得了表面上有利的和约,而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公元439年,盖塞利克主动撕毁协议,率领汪达尔人发动进攻,占领了罗马帝国非洲行省的首府迦太基城。迦太基城的陷落标志着罗马帝国在非洲600年的统治结束。盖塞利克以迦太基城为首都,宣布成立汪达尔王国,并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公开与西罗马叫板。

没有实力做保障,所谓协议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盖塞利克撕毁协议,瓦连提尼安努斯三世根本无力做出反应,只能默认客观事实而已。

此期间,除了汪达尔人抢夺西罗马领土外,法兰克人也在迁徙过程中抢夺了西罗马不少地盘。

法兰克人祖居莱茵河下游,分为滨海法兰克人和滨河法兰克人。3世纪起,法兰克人就经常侵入罗马帝国高卢行省,掠夺财富和土地。至4世纪末,滨海法兰克人作为罗马的同盟者在埃斯考河和马斯河下游住了下来;而滨河法兰克人则定居在莱茵河和马斯河之间。

公元420年,法兰克人获得反西罗马的巴高达运动支援,大规模向南推进。他们迁徙并不是舍弃故土,而是以它为根基,采用蚕食的方法扩大地盘,这和其他日耳曼部落进行长途跋涉的迁徙有所不同,这也导致法兰克成为西罗马灭亡后的一个地方大国。

在法兰克人向北高卢进犯时,勃艮第人占据了高卢东南隅。勃艮第人原住在波恩荷尔姆岛,后来迁至奥得河口一带,4世纪时继续南下,跨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公元436年,他们在军事首领贡德里斯率领下迁徙到罗纳河流域定居。

由于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等蛮族部落相继入侵,西罗马在高卢的领土到5世纪中叶就四分五裂了。西南部的阿奎坦尼亚地区和南部的普罗旺斯属于西哥特首领国;东南部的罗纳河与索恩河流域是勃艮第王国的领土;西部的阿尔摩利克半岛为渡海而来的不列颠人所占据。只有高卢中部地区,即从卢瓦尔河到松姆河和马斯考河上游地带,仍属西罗马。但是,由于勃艮第王国的隔阻,高卢中部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西哥特人的首先发难下,西罗马领土至此已经被趁火打劫的蛮族部落蚕食了一大部分。在匈奴入侵前夕分治出来的西罗马并未扭转局势,虽然一时半会儿没遭到匈奴人攻击,但已经被蛮族部落蚕食得残破不堪。当然,这一时期西罗马也不是一点儿成就都没有,他们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与匈奴人的关系,使西罗马免于沦为匈奴的首要攻击目标。

事实上,没有实力的外交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是经不起战争浪潮冲洗的。匈奴人之所以愿意与西罗马友好,是因为他们需要时间在东罗马和西罗马中间选择优先侵略的对象,而选定东罗马后,与西罗马友好就成为战略了。不过,当匈奴人认定东罗马已经没油水可榨时,他们的目光必然会转移到西罗马身上。西罗马迟到的灾难最终还是来了。

3. 埃提乌斯一念之差决定了时代格局

在匈奴大举入侵前夕,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匈奴人担心此时入侵会导致东西罗马团结起来抵抗,便没发起进攻,而是摆出非常友好的姿态。向东罗马表示友好的同时,匈奴首领乌丹还与西罗马结盟,甚至还帮助西罗马攻打东哥特人——虽然匈奴人此前在阿德里亚堡决战中是帮助哥特人(西哥特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