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意大利领土扩充至自然边界(第4/6页)

伊利里亚领土之攫取

但罗马更进一步,牢固地在东岸打下基础。斯库台的伊利里亚人成为向罗马纳贡的属民;本来忠于托伊塔的赫瓦尔之德米特里厄斯,现在投向罗马,被立为诸岛与达尔马提亚沿岸地区的附庸君主,又是罗马同盟;希腊城镇科西拉、埃庇丹努斯、阿波罗尼亚和社团阿亭坦与帕提尼在温和的臣属形式下与罗马缔结。亚德里亚海东岸这些地区的取得,在广袤上不足以派遣特任的助理执政官;科西拉和其他地方似乎派遣了次级行政官,而其监督权似乎也由意大利的行政首脑负责。如此,亚德里亚海最重要的重镇,像西西里和萨丁尼亚一样,也隶于罗马权威之下了。还有什么其他可以期盼的呢?在上亚德里亚海,罗马缺少一个海军根据地,而这个缺陷不能因意大利海岸的拥有而得以弥补。罗马的新盟邦们,尤其是希腊的商镇,将罗马人视为救命恩人,无疑会用尽办法维系住这样一个有力的保护者;在希腊,没有一个人反对这种动向。不过,当现在进入希腊港口的不是亚加亚联盟的十艘战舰(这是希腊最大的兵力了),而是蛮邦那一举击败海盗的两百艘战船的大舰队时,希腊人的欢欣与羞耻之感究竟孰重,恐怕倒是问题了。击败海盗,本来或许应当是希腊人的任务,但他们未能达成,而且失败得很惨。但是,若说希腊人因需外国人来解救同胞而感到耻辱,则他们对这种解救也总是以庄敬的态度来接受的。他们请罗马人参加科林斯地峡运动会,请他们参加伊洛西斯的谷神祭典。

马其顿未做任何表示;它没有武力执行保护希腊人的任务,那么,话也不必讲了。罗马人没有遭到抗拒。然而,罗马人由于拿到了进入马其顿的钥匙,因而使马其顿变成了敌人,设若它一旦得势,必然要打破沉默。设若那精明强干的安提柯三世还活着,则他可能把罗马人掷下的手套捡起来;因为,几年以后,当赫瓦尔的德米特里厄斯撤出罗马的管辖,而大事劫掠,攻克了罗马人宣布其独立的阿亭坦时,安提柯三世曾与之结盟,而在塞拉西亚之战(公元前222年)时,德米特里厄斯的部队也曾为安提柯三世助阵。但安提柯三世已经死了(公元前221—前220年之冬),他的继承人菲利普还是个小孩;这小孩允许了执政官鲁西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去攻打马其顿的盟友,毁了他的首都,把他逐出王国(公元前219年)。

意大利北部

意大利本土,亚平宁山脉以南,在塔伦图姆得手以后享受着深沉的和平;与法莱里的六日之战(公元前241年)只不过算是一个插曲。但在北方,介于联邦的领土与意大利的自然边界(阿尔卑斯山山脉)之间却有广阔的区域是并未绝对臣服于罗马的。在亚平宁以北,罗马人只拥有一片狭窄的地区。波河南方,强悍的凯尔特族的波伊人,仍旧据地自雄(从帕尔马至博洛尼亚);两河之间,东边的林贡斯人和西边的阿纳利(现在的帕尔马大公国)——可能是附属于波伊的两个小族——则占据了平原。在平原的西端,利古里亚人进入,跟孤立的凯尔特部落混合之后,定居阿雷佐与比萨之间的亚平宁山区,占据了波河的发源地。波河北方的平原之东部,约从维罗纳至海岸,由维尼蒂人所占,这一族跟凯尔特人不同,可能属于伊利里亚血统。在这些地区和西部山脉之间,是塞诺马尼人(在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这些人很少跟凯尔特人一致行动,很可能大部分跟维尼蒂人及因苏布雷人(在米兰附近)相混。后者是意大利的凯尔特人区域中至为可观的;他们不但跟阿尔卑斯山谷中半凯尔特半非凯尔特的各小社团保持不断联系,而且跟阿尔卑斯以外的凯尔特人也是如此。阿尔卑斯的门户,那有二百三十英里可以航行的大河,那时文明化的欧洲最大最肥沃的平原,仍在意大利的世仇之手,这些部族,虽然已经衰弱了,却仍旧连名分上都不附属于意大利,仍旧骚扰邻族,保持着他们蛮族的习尚,散居广阔的平原各处,继续他们放牧与剽掠的生活。罗马人及早占取这些地带乃是意料中事,尤其因为凯尔特人似乎逐渐忘记了公元前283—前282年之役的败北,而又重新开始骚动,更危险的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凯尔特人又在阿尔卑斯以南出现。

凯尔特战争

事实上,公元前240年,波伊人已重启战端,而他们的首领,阿提斯与加拉塔斯也在未经大会的授权下,召阿尔卑斯北边的高卢人与他们联合作战。后者响应众多,而于公元前238年,意大利久已未见的大军扎营到亚里米伦。罗马,其时还国力太弱,不敢冒战争之险,乃结停战之议,而为了争取时间,允许凯尔特的使者前往罗马;使者到达元老院,竟要求割让亚里米伦——这简直是布伦努斯的时代重新来临了。但战争在未开始之前,却因一件意外而结束了。波伊人,由于不满意不请自来的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高卢人,可能是惧怕自己的领域被侵占,跟他们冲突起来。这两个凯尔特部族发生公开战争;在波伊的首领被本族的人杀掉以后,高卢人返回阿尔卑斯山以北。如此,波伊人被交到罗马人手里了,后者则把他们像塞农人一样驱赶,至少一直推进到波河;但由于波伊人割让了某些地区,罗马人乃停止对他们的战争(公元前236年)。可能这是由于那时罗马人预料会跟迦太基人重启战端;但因萨丁尼亚的占取而战争避免之后,罗马政策便意在尽快把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地区全部纳入版图了,因之凯尔特人感到的恐惧也并非空穴来风。然而,罗马人并不急于动手,因而凯尔特人乃抢先发起。原因可能有三:一,罗马人在东岸的土地分配(公元前232年),此事虽未必针对凯尔特人,但他们却感到迫在眉睫的危险;二,或许他们觉得为了占有伦巴第而与罗马一战,是无可避免之事;三,急躁的凯尔特人可能已经不耐久蛰,而选择了远征,最后这一项的可能性最大。除了塞诺马尼人之外——他们和维尼蒂人一样,宣布站在罗马人一边——所有的意大利凯尔特人都赞同战争,罗纳河上流河谷的凯尔特人也加入——后者毋宁说是此带的大批冒险分子,为首者为康科里塔努斯与阿纳罗埃斯图斯。凯尔特的首领带着五万步兵、两万骑兵及战车兵向亚平宁进发(公元前225年)。罗马人未料到攻击会从这一方面来,没料到凯尔特人不顾他们在东海岸的堡垒,竟直攻首都。蜂拥的凯尔特人曾在不很久以前这般蹂躏希腊。危机严重,而严重性看起来比实际尤甚。所有的人都相信这次罗马的毁灭已经注定,罗马要变成高卢人的土地了,而谣传如此之甚,以致罗马政府竟屈就那荒谬的迷信,在罗马广场中将一个高卢男人和一个高卢女人活活烧死,以实现命运的宣判。但同时他们却积极准备。原先,有两名执政官各统率步兵约两万五千、骑兵一千一百,分驻于萨丁尼亚及亚里米伦,前者,执政官为盖乌斯·阿蒂利乌斯·雷古卢斯,后者,执政官为鲁西乌斯·埃米利乌斯·帕普斯。两者皆接到命令,立即赶赴最急迫地区伊特鲁里亚。由于塞诺马尼人与维尼蒂人系罗马盟邦,凯尔特人在出征时不得不留下一批卫戍部队在家乡,而现在,受罗马召集的翁布里亚人则从山区肆攻波伊平原,对敌人的本土造成无以估计的蹂躏。伊特鲁里亚人与萨宾人则受召占领亚平宁山区,尽可能阻挡通路,以待正规军开到。在罗马,组成了五万人的后备军。全意大利现在都共认是罗马的战友了,凡能从军的一律征集,战争所需物资尽行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