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汉尼拔指挥下的战争从开始至坎尼之战(第4/9页)

汉尼拔在东岸 迦太基陆军重新整编

然而汉尼拔比皮拉斯有远见。他不进军罗马;他也不找能干的将军格奈乌斯·塞尔维利乌斯对阵——后者在北部的公路上,以要塞为助,全军仍未受创,因之可能使他陷于苦战。汉尼拔再度奇兵制胜。他越过斯波莱提乌姆(此处他偷袭未成),穿过翁布里亚,将遍地罗马农舍的皮塞努姆地区夷为平地,然后驻军于亚德里亚海岸,他的人马由春季之战而来的伤患疲惫仍未痊愈;他在此地休息了相当长的时期,使他的部队得以在这悦人的地点与季节养精蓄锐,以大批的战利品来供应他的利比亚步兵,按罗马编制整编。再者,从这个地点他重拾跟他祖国久断的联系,由水路快传捷报。最后,当他的部队元气已充分恢复,并对新武器学得适当运用之后,他拔营沿海岸向意大利南部缓缓移动。

法比乌斯

选这个时间重编他的步兵,是正确的判断。在敌人领土的心脏地带休养生息,实行史无前例的彻底整编,意图以相形较弱的非洲军团来挑战那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实属大胆之举;但由于罗马处于惊慌状态,急于准备敌人攻城,因而迦太基军至少有四个星期未受骚扰,而得以完成其整编任务。然而汉尼拔的另一个希望——罗马联邦将从此时开始崩溃——却未能如愿。就这一方面而言,伊特鲁里亚人(他们上次的独立战争主要是靠高卢佣兵)是最无足轻重的,联邦的精英,尤其从军事观点言,主要由萨贝利人诸社团(仅次于拉丁诸社团)组成,而现在,汉尼拔则已来到他们附近,因为他对此诸社团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城门一个连着一个向他关闭,意大利人的社团中没有一个跟腓尼基结盟。这是罗马重大的、事实上是成败关键之所系的成功。然而,罗马却觉得让这些盟邦未有罗马一兵一卒的监视而遭受这种考验非常不智。独裁者昆图斯·法比乌斯将两支在罗马新编的补充军跟亚里米伦的部队会合,当汉尼拔越罗马要塞卢克利亚,前往亚壁的时候,罗马军旗已在他的右翼艾卡出现。然而罗马的军事领袖却已不再追随他前任的覆辙。昆图斯·法比乌斯是个年事已高、深思熟虑而坚毅的人,但不少人认为他这个特点只是做事拖延而顽固。他尊重古代的优良传统,尊重元老院政治的万能,尊重城守的指挥权;他认为,除了祭献与祈祷之外,拯救国家的唯一途径就是有条有理的作战。在政治上,他是盖乌斯·弗拉米尼乌斯的敌人,于今,由于罗马人对弗拉米尼乌斯没头没脑的好战主义深恶痛绝,乃召命他为国事的最高裁决者;于是,他出发扎营了,同时下定决心,不论代价如何,绝不做对阵战——正像他的前任下定决心不论代价如何,绝对要拼个你死我活一样。他坚定不移的信心是,敌军的生存必须依靠征收粮草,他们这种征收的行动可由零星的接触战削弱,因此不难使他们逐渐冻馁;因而,战略的第一要则乃是不以正面接触而达成阻止汉尼拔前进的任务。

进军卡普亚,回师阿普利亚

汉尼拔,由于他在罗马城与罗马军中的间谍,立即得知事情的动向,因之也立即依照罗马将军个人的性格而调整其作战计划。他越过罗马军,翻越亚平宁山脉,进入意大利心脏区,挥军贝内文托,在撒姆尼与坎帕尼亚交界处,取得开门求降的特里西亚镇,然后转向卡普亚;此城在附属于罗马的意大利城镇中地位最为重要,也正因这个原因,比任何社团都更遭罗马政府的压榨与欺凌。汉尼拔曾与该城取得联系,因之使他以为坎帕尼亚人会背离罗马同盟,但这一方面他却失望了。因此,他撤回脚步,转向阿普利亚。迦太基人的行军,罗马独裁者始终都在高地跟随,而迫令他的士兵手握武器,却眼睁睁看着努米底亚骑兵到处劫掠罗马忠实的盟邦;村落到处一片火海;士卒大愤。最后,他终于向气急败坏的罗马军开放了攻击敌人的希望。当汉尼拔开始撤退,法比乌斯在卡西利努截断他的退路(现代的卡普亚),于沃尔图诺河左岸部署劲旅,右岸高地由主力军占领,沿河而行的路口则由四千人驻守。但汉尼拔却令其轻装部队攀上悬临道路上端的高地,赶着若干角上点了柴捆的牛前进,因之夜间看来,迦太基军似乎在持火炬前进。负责挡路的罗马部队以为自己已被围困,再阻道路已是多余,便由侧向行动,也爬上了相同的高地。因此,汉尼拔乃率其主力自由由道路撤退,未见任何敌人;第二天早晨,他的轻装部队未遭严重困难即返回主部,而罗马军却受严重损失。如此,汉尼拔在未受阻挠的状态下,继续其东北向的进军。他迂回绕道,经过赫彼奈、坎帕尼亚、撒姆尼、帕埃利尼和弗兰坦尼亚各族地区,所到之处,尽征粮税,而未遭抵抗;如此,他带着丰富的战利品和充实的财库又来到卢克利亚,而适值该地开始秋收。他行军所至之地,没有一处遭遇积极抵抗,但也无一处取得同盟。他已明白,除了在开阔之地进入冬营之外,别无他法,因此他开始在敌国中征收大军所需的冬令补给。为了这个目的,他选择阿普利亚北部开阔而大部分平坦之地,有充足的谷类与草类,也可由他的优秀骑兵完全控制。在卢克利亚以北二十三英里的格鲁尼翁筑起了壕沟营。全军的三分之二,每日派遣出去征集用品,汉尼拔带同其余则进入备战位置,以保卫营区及派出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