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2/3页)

但这次仍是错了。船到丰都的时候正是傍晚,近处是一座整洁古朴、很有人情味的山城,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往东北方的远处望去,一条龙脊般的山路向上蜿蜒,直达山顶,那是一片掩映于绿树中的古建筑群,不知是梵宫还是仙殿,在夕阳的辉煌照射下光华璀璨;如果在山腰横上一带白云,那分明就是蓬莱方壶了。真想不到,“鬼城”竟是这样的!

这意外还是由于自己的无知。回家后翻书才知道,平都山自古就是仙人栖隐的洞天福地,阴、王二仙的遗迹更是此山的“地标”。在唐代,这里建造了最早的道观仙都观,据段文昌记,“山光耀于耳目,烟霞拂于襟袖”,正是紫府玄圃的仙境。自南宋有了丰都即酆都的传说之后,最晚到明初,平都山已经出现供奉阎罗、灵官、土地的丛祠。自此道观、佛宇、神祠错落其间,至《咫闻录》所记道光时“山上寺宇计七十余处”,大约算是平都山的鼎盛期了。但这些寺宇中鬼的地盘有多大,却不甚清楚。而如今的平都殿宇已是劫余之物,又恐怕不足以据证以往。好在一九三五年重庆乡村建设学院教授卫惠林先生到酆都考察后写了篇《酆都宗教习俗调查》,应该大致保存了旧社会时平都山的实况。我把文章中与鬼相关的景点标出来,或可看出鬼气在鬼城中的比重。

平都山为丰都宗教圣地,举国迷信之阎罗天子殿即在山顶,多数庙宇集中于此山。从县城东北隅过通仙桥北行,为上山进香大路。西有接引殿、北岳殿、文昌宫,东有东岳殿、火神庙、雷祖庙,左右并列着。由东岳殿与接引殿之间向北拾级而上,至一转折处有土地殿与门神殿,皆为较大之神龛。再上数十步为阴阳界,门侧为界官殿。其东北为眼光殿与圆觉殿。从阴阳界上行即为三清殿。三清殿右侧上去十余步,即为送子观音殿。再上数十步为千手观音殿,再上为报恩殿,再上数十步为三官殿,再上行通过山门即为大雄殿,殿前有桥称为奈河桥,桥下一石池即血河池。奈河桥东首为地藏殿,西首为血河将军殿,有一神龛。由大雄殿右侧再上行数十步为星主殿。星主殿右侧,有称为三十三天之石级。在石级尽处,左为王母殿,右为玉皇殿,再沿石级上行为百子殿,由百子殿后石级北上为天子殿。天子殿后门称为鬼门关。由鬼门关稍向西南下行为望乡台。由此下行为进香小路。丰都山后麓有二庙:一为竺国寺,一为老关庙。

三十余处景点中与鬼挨得上的不过十二处,正殿仅天子殿一处,界官、地藏、血河将军则是傍人门户的偏殿或神龛,剩下的望乡台几处,大约都是因势借景、点缀而成的吧。而且作为幽冥教主的地藏菩萨,竟至于让籍籍无名的血河将军与他分庭抗礼,冥界入口的鬼门关竟开到了阴天子的殿后,又出来个阴阳界把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圈了进去,要想礼拜如来须先过奈河桥,全然不理睬灵界的起码规矩,也可以看出这“鬼府”的布置绝非先期经营,只不过是在原有的建筑中见缝插针,或者是在人家金字招牌下挤个地摊罢了。

而卫先生的这一大段记载实在让我喜欢,特别是最后他说道:

这样漫无系统的错综杂陈的平都山诸庙宇,置身其间,正像走进一间中国杂货店,弄得莫名其妙。然而中国的民间宗教,正是这样纷然混杂着。

说到中国民间宗教的纷然混杂,不由让我想到天水的仙人崖,在那里,释、道之争完全消融于民间信仰的博大胸怀中,杂货店般的一大排石窟,让人感受到一方面是无神不信的多神信仰,一方面是神为我用的非神信仰。但那信仰的主旨是一点儿也不含糊的,佛也好,道也好,对民间的取向只能迁就,否则就站不住脚。仙人崖群神汇集的洞窟已经很让人惊叹,可是与平都山相比,似乎就有些逊色。因为平都山本来是道家的洞天,千百年来,民间信仰日积月累地渗透进去,竟至于搀和得佛寺道观都像是神祠从祀了。推动并成就平都山“杂货店”的民众心理和动机其实是很值得探究的。而且鬼城之名虽然远播宇内,平都山的鬼气却并不那么浓烈,本地的百姓除了要负担一笔杂税之外,日常生活绝对不会如外人想象的那样人不人鬼不鬼的。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总之,在卫教授笔下的平都山,实在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稀有的大标本,其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大大超过了内容仅占其中一小部分的“鬼城”。只是时间已经过了七十多年,连大江都不“依旧”了,众神的屋宇虽然未被雨打风吹去,总也或有变迁,也许就真的化为鬼窟了吧。不过那年在甲板上遥遥的一望,感觉还是很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