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弓仓是谁(第2/3页)

黑乎乎,上面还生出了斑驳地霉点。

可是那童子却好像是害怕被抢走一样,紧紧的攥在手中。

“这是他们自己带地干粮……怎么了?”

“都发霉了啊,还怎么吃?”刘阚转过身,轻声的问道:“不是说朝廷会发给他们粮食吗?”

李必眼睛一翻,“那是兵役。”

“啊?”

骆甲解释道:“只有兵役,才会发给粮食。不过出征时,粮食是要自备的。三至十天的口粮,然后才会有朝廷配备。其实,在路上已经发过一次口粮了……只是如今百越战事已进入关键,河南之粮,大都调拨出去。库府之中剩下的,也就是一些积压地陈粟,能吃饱就行。”

不等刘阚开口,李必接着说:“莫说他们,就算是正卒又能如何?我听人说,百越气候炎热。三天的口粮发到手里,过了一天就全部坏掉。扔掉了,没吃的;吃了吧,又很容易生病。”

保质期!

刘阚眉头拧在了一起。

“大人,您要吃吗?”

怯生生的声音,在刘阚耳边响起。

一个干瘦,面呈菜色的小女孩儿从弓仓身后站出来,举着一块黑乎乎,带着馊味地饼子。

“戚丫头,莫要胡闹!”

弓仓连忙把那小丫头扯到了一边。

哪知刘阚却制止了她。蹲下身子,拍了拍小丫头的脑瓜子。

小丫头的年纪,大约在七八岁的模样。水汪汪的大眼睛,天真地看着刘阚。

刘阚蹲下来,也比这小丫头高很多。从她手里接过那块饼子,轻轻咬了一口……是粗粟饼。

“周昌!”

刘阚叫了一声。

远处正在和曹参清点人数的周昌连忙跑了过来,“东主,什么事?”

“咱们库府中,还有多少粮草?”

“唔,大约一百石左右地精粟……呵呵。您从沛县调拨来二百石,不过邵司马他们却没有要。所以剩下了不少。

另外任大人前些日子派人来,从先前僮县发送来地粮草中,拨出了一千五百石,说是用于安置移民。其他的辎重粮草,邵司马已经押送往徐县……不过过些日子,可能还会有配给。”

刘阚沉吟片刻,“把精粟全部提出,让大家吃上一顿好地。”

“喏!”

刘阚抱起了小女孩儿,“丫头,你叫甚名字?”

小女孩儿怯生生的说:“我姓戚。没有名字……”

弓仓说:“这丫头本是定陶人,原本是当地的富户,前两年陛下迁十二万富豪至咸阳时,与中途亡故。其族人吞了她父母的家产,把她卖给了荥阳的一户人家……去年陛下在博浪沙……那户人家也遭了牵连。此次移民,她也被充入其中。这孩子姓戚,我们都叫她做戚姬。

小孩子不懂事。还望大人莫见怪。”

这弓仓面对刘阚。说起话来却是不卑不亢。

衣着虽然褴褛,但在那举手投足中。流露出一种别样地威严来。

刘阚敏锐的觉察到:这家伙当过官!

那种气度,可不是普通的读书人,所能够拥有。眼睛一眯,他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一番此人。

“我怎会怪她?”

刘阚笑呵呵的说道:“大家把干粮都收起来吧,本官已命人去准备食物,过一会儿会发送到诸位的手中。诸位不远千里,从三川郡到这楼亭,也着实辛苦。本官没甚可以招待,唯有请诸位吃一顿热乎饭,喝一口热乎的水……待会等安置以后,各家就派人,来官署领取粮草吧。”

这一句话,让一千三百多人突然间安静了下来。

片刻后,这些人发出一阵响亮的欢呼声,“大人厚恩,我等小民感激不尽,感激不尽!”

那弓仓也是一怔,诧异的看了看刘阚,猛地一揖到地,“大人仁厚,实在是我等小民之幸啊。”

“戚丫头,还有你……”

刘阚指着那紧紧攥着黑饼的童子,然后对弓仓道:“这两个孩子,可都是无父无母之人呢?”

弓仓点点头,“正是!”

“既然如此,就跟我回去,在我母亲身边服侍吧。”

说完,刘阚笑问戚姬:“丫头,你可愿意?”

“能吃饱饱吗?”

“当然!”

刘阚笑着,然后又对那童子道:“你,叫甚名字?”

弓仓连忙说:“这孩子复姓司马,原本是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因战乱而迁到了荥阳。父母早亡,家里只剩下他一人,倒是个懂事地孩子。单名一个喜字,很机灵,而且也很能吃苦。”

司马喜?

刘阚蹲下来,沉声问道:“小孩儿,愿意跟我走吗?”

司马喜点点头,把手中的那块黑饼,也递给了刘阚。也许在他想来,这黑饼就是觐见之礼吧。

刘阚笑着接过黑饼,放入怀中。

然后过去抱起了司马喜,转身对李必和骆甲说:“两位兄长,我已经在府中设宴,不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