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章 奏报(第2/4页)

按照大秦律,收受贿赂,当处以桀刑。

幸好赵高是始皇帝幼子嬴胡亥的老师,胡亥出面求情,加之始皇帝对赵高也颇喜爱,所以让蒙毅饶了他地性命。不过,原本加授给赵高的官职,除了中车府郎中令一职以外,全部取消。赵高的女婿阎乐,也被罢免的官职,成为咸阳城的看门小吏,并且降爵三级,从五大夫爵,降为官大夫爵……为此,赵高一改早先的骄横,不管看见谁,都小心翼翼的伺候。

“两位丞相,大将军……高正说要去请你们呢。”

“赵郎中,大公子匆匆忙忙回来,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将军冯去疾。走上前轻声的询问。

赵高一笑,“没甚大事……只是昨日平阳发来奏报,陛下看完之后,就立刻下诏召回大公子。

如今,陛下正和大公子。蒙上卿在商议事情。

陛下诏令,让两位丞相在宫门等候。一俟事情商议完毕,要马上召见两位丞相。嘻嘻,既然两位丞相已经来了,也就省了老奴一番腿脚。还请两位丞相稍安勿躁,老奴先回宫复命了。”

李斯和冯家父子,面面相觑。

平阳奏报!

莫非齐鲁之地,又生出事端了吗?

咸阳宫之中,始皇帝面无表情的端坐丹陛之上,静静地看着在丹陛下伏地而跪的扶苏和蒙毅两人。鹰隼般的锐目。此时此刻却是半睁半闭,让人无法猜度出他内心之中的真实想法。

扶苏和蒙毅面前,有一本翻开地奏折。

雪白的程公纸。密密麻麻得用秦小篆书写着。其中的内容,让扶苏和蒙毅不由得心中发颤。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音错。四声)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只这开篇一段内容,就看的扶苏和蒙毅苦笑连连。

这些话,说的太重了!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若翻译成后世地白话文,大致意思就是:我私下里考虑现在地局势,应该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应该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该为之大声叹息的,足足有六项。

而至于其他违背清理,还造成大道偏颇的事情,更是难以在奏疏之中一一列举。

向陛下您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了,并且治理的很好了。可是我认为不是那么回事。

说天下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能真正了解什么事治乱大体地人。这就如同。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地木柴下面,而自己却睡在木柴上面。火没有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里是安全地地方……现在国家地局势,睡在积薪之上,有什么区别?

好家伙,这是把大秦的臣子全都给骂进去了!

甚至,还小小的讽刺了始皇帝一下,把始皇帝比喻做那个睡在积薪之上的人……

写这份奏章的人,胆子可真是不小。扶苏和蒙毅忍不住往下看去,只见奏章上一一列举了目前朝廷的过失,包括各种需要面临的问题,还有那些隐藏在暗处的隐患,写的非常犀利。

特别是针对始皇帝如今对山东六国百姓偏颇地态度,更是辛辣的指出。

奏章中还说:陛下现在可不是八百里秦川的秦王,还是整个天下的共主。既然整个天下都是您的,那么这天下的臣民,也就不应该有老秦人,或者山东六国百姓的区别。大秦之下,没有地域的分别,所有人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秦人。既然都是秦人,为何要限制山东百姓,走进秦川?所以说,陛下你做这样的决定,绝不是一个英明地决定,而应该改变。

楚王好细腰,满朝皆菜色。

您如今是九五之尊,功勋能和三皇五帝并列的始皇帝,更需要注意这一点……

写这份奏折的人,真有种啊!

这是扶苏和蒙毅在观阅时,内心中唯一的感受。

可是当他们看到最后的落款,又不禁面面相觑起来。那署名,赫然正是那个泗水都尉刘阚。

“父皇!”

扶苏惶恐不已,“那刘阚不过一莽夫耳,胡言乱语一番,父皇万勿放在心上。那家伙就是胆子大,混劲儿一上来,什么都不顾了……父皇,还请看在他也是出于忠心,勿怪罪于他啊。”

却见始皇帝轻轻摇手,“朕自泰山封禅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如此发人深省的文字……昨日这份奏折承奉到朕手中的时候。朕很生气,很不高兴。但是仔细再一看,却又吓了一身的冷汗。

自天下一统,朝中老臣相继离去。

满朝之中,竟再也找不到一个敢说朕不是的人。这老罴,倒是个鲁直之人。说地虽然不一定对,但是却甚得朕心。扶苏,你说他胆子大,一点都没错。但说他胡言乱语,却是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