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七章 九原之争第一弹(完)(第2/5页)

君侯,老头子这些话,你明白吗?”

刘知道,公叔缭是在用始皇帝的例子,来提点他。

今日地刘,未尝不会成为明日的千古一帝……然则这千古一帝,到头来也还是一个人!

只要是人,就难免会有喜怒哀乐。

有了喜怒哀乐,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公叔缭不是让他做一个圣人,而是提点他,兼听则明,不可一意孤行;还有,要培养人才。

刘:“先生的教诲,牢记在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昨日的优点,也许在今日就会变成缺点……+绝不会忘记,先生今日之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公叔缭自言自语,片刻后,脸上流露出了一抹开怀的笑意。

“先生,我与君侯今日前来,是有事要求教于先生。”

萧何适时开口道:“如今九原郡地广人稀,下一步如何治理,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何自幼喜好典章,然则处理这种事情,却是头一遭。我与君侯商议很久,没办法只好打搅先生。”

作为始皇帝曾经的高参幕僚,公叔缭可说的上是,和始皇帝一手打造出了老秦地辉

他闻听萧何的这番话,并没有急于回答。

而是笑呵呵地看着刘,“君侯,山东战事尚未出结果,你这样心急,就怕是竹篮打水吗?”

“竹篮打水,也好过临阵磨剑啊!”

这年月,枪这种兵器,还没有出现。临阵磨枪这个成语,自然不适合说出来,于是刘话到嘴边,就改成了磨剑,“王离如今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却白白耽搁了时间。这围点打援,看似是一部好棋,他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战事……呵呵,却不知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公叔缭说:“君侯所言极是,其实现在地局面,根本就不需要搞你说的那个围点打援……古人尚且知道,这一鼓作气地道理。王离身为大将,虽通晓兵法,然则却不会灵活运用。格局上,远远比不得王翦大将军和王贲,怪不得当年,王上选择了蒙恬,而没有选择王离为主帅。

他有些时候,太想当然了些。

不过,照你这样说,王离必败?”

刘点头,“王离必败!”

与早先王离还没有开始行动不一样。那时候刘王离会失败,根本说不出一个条条道道。

而今,王离的行动开始了,刘的话,也就有了一定的说服力。

不过只从王离没有一鼓作气这一点,就说出他一定会失败,还是略显苍白。但这并不重要,有时候以偏概全,并非是一件坏事。至少从王离目前的行动而言,已经有了失败地理由。

“可即便是王离输了,还有章在呢!”

刘+忍不住笑了,“先生,你又何必考校我呢?

章的确不容小觑,也是个能征惯战的将军……可问题是,他有王离那么高的威望,有王离那样的背景吗?咸阳可以让王离挂帅而不闻不问,甚至失败了也不怪罪;可王离一旦没有了,章能取代他吗?只要他有一星半点的闪失出来,赵高恐怕就会趁机,找他的麻烦。”

“君侯,你想的很远啊!”

公叔缭说完,长叹了一口气,紧跟着是一阵剧烈地咳嗽。刘连忙为他摩挲后背,萧何捧来温水,请他饮下,这才算是顺了这口气。公叔缭抹去嘴角的水渍,将水杯又交还给萧何。

“九原如今,有人口几何?”

萧何连忙回答说:“九原四十四城,在:衍、九原相继投降之后,也纷纷前来献降。再加上云中郡,粗略计算后,现在大约有十二万户,不足六十万……加上李成报过来的数字,共约五万兵马。”

五万兵马,守九原云中四十四城不说,还有三千里边境线。

刘一旁,只能摇头苦笑。

“这也幸亏了道子用谋,挑起了北疆胡人之间的内斗。

东胡和匈奴之间,恐怕会有一场恶战,而月氏国,也暂时不会过北河袭扰,大大减轻了压力。”

“君侯!”

“在!”

公叔缭突然道:“东胡和匈奴既然开战,你有何举措?”

刘:“我们现在的状况,您又非不知道……守已是问题,若想有所行动,却是心有余力不足。”

“取地图来!”

萧何连忙起身,走出卧室。

不一会儿地功夫,他捧着一卷地图走进来,在地上铺开。

“君侯,若在二十年前,王上不管面临多大的问题,都会不顾一切的出击……如果我是你,我就会在这里……”公叔缭说着话,手指地图上的一个点,“设一个点,以辐射整个塞北。”

公叔了所指的那个地方,是位于赵长城和假阴山之间的地区。

在后世,这里被称之为‘武川’,也是在六百年后,建立起隋唐两朝的关陇军事贵族发迹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