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说白猿故人悲失路 论大捷野老析疑云(第3/4页)

关于高拱与邵大侠之间的传闻,张居正听过不少,这也是他要处死邵大侠的原因之一,但他没有想到邵大侠到死都对高拱抱有一份感情,不免心生醋意,问道:

“邵大侠是有心之人,他千里送白猿,必有说法。”

“邵大侠知道老夫是属猴的,故以这只自猿相赠。”

“不会这么简单吧。”

“猴生性好斗,属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类的角色。邵大侠担心我这只老猴子秉性不改,送这只白猿来大概是想提醒咱。这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哀,其实他这个提醒是多余的,咱一个村夫野老,还能跟谁斗呢?”

高拱出言吐气句句话都带“刺儿”。他自隆庆六年秋被逐出京城,这六年时间,他蜗居在高家庄,几乎是足不出户,每日以谈论桑麻著书立说为乐事。但对六年前的“内阁之变”,他始终耿耿于怀,他一直认为这是遭了冯保与张居正的暗算。因此老想着寻机报复。怎奈事过境迁,擅于掌权的张居正,早把政坛社稷侍弄得风调雨顺井然有序。一方面,他佩服张居正匠心独运的治国才能;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的饮恨离京而难以释怀,因此,他对张居正的感情极为复杂:论治国之道,两人是千古不遇的政友;论朋友之情,两人又是水火不容的大敌。当高拱听说张居正要特意绕道前来拜会他时,他的心情是既高兴又愤懑,由于处在感情的两极。所以,在行为上,便表现出一会儿涕泪纵横,一会儿又剑拔弩张。

高拱的这种态度,完全在张居正的预料之中。他虽心藏不悦,但还不至于怒目相向。听了高拱由白猿而引发的高论,张居正装做听不明白,善意地谑道:

“高阁老再要发什么无名火,就发给这个老猴儿听,兴许它能给你安慰。”

“这猴子懂人话,倒真是个好伴儿。”

说罢,两人一起大笑起来。

张居正在高家庄一盘桓就是两个多时辰。中午,高拱吩咐厨下烧了几样家常菜,两人对酌起来。高拱因犯老年哮喘的毛病,阜已遵郎中所嘱戒了酒,但今天“故友”重逢实属难得,他也破例小饮了几杯。席间二人的谈话,再也不存心思斗什么机锋,而是真正畅叙了六年的阔别之情。张居正详细询问了高拱的饮食起居日常情况,同时也半真半假地讲述了自己当首辅后的种种苦恼。高拱借着酒力,突然问了一个一直想问的问题:

“太岳,皇上和李太后,还生老夫的气么?”

张居正叹一口气,点一点头算是作答,高拱垂下眼睑,伤感地说:

“看来,咱高某在有生之年,是看不见皇上与太后回心转意的时候了。”

“元辅,你不要过于灰心……”

“太岳,你不用劝老夫,”高拱粗暴地打断张居正的话头,言道,“咱清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活了将近七十年,咱不得不认命,富贵祸福皆由天定,人生太无常了!今有两事相托,不知太岳兄肯不肯援之以手。”

“请讲。”

“第一,咱高拱一生没有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没有续接香火者,咱高拱有朝一日伸了腿儿,将有何面目见地下的列宗列祖。因此,老夫想立一个继子,现有几个高姓子弟愿意承祧,究竟哪一个合适,还望太岳兄帮老夫审查定夺。”

“这个不难,第二呢?”

“第二件事嘛,可能要棘手得多,”高拱迟疑了一会儿,才道,“老夫隆庆六年被逐出京师,说是致仕,其实是罢官,至今都没个说法儿,活着咱也不争这口气,但死后却不能不讨个清白。老夫想,一旦咱咽了气,你太岳兄能否奏请皇上,为老夫恢复名誉?”

“元辅,你不要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这话是不吉利,但不得不说。”高拱又执拗起来,瞪着张居正说道,“太岳,当今小皇上,还有李太后,他们母子二人对你的信任,也是前朝所罕见。你若肯下决心帮忙,兴许异日老夫常眠地下,心有所安。”

“元辅,你这话见外了。为你恢复名誉,是不谷分内之事,何谈是为你帮忙。”

“有你这句话,老夫放心了。”

高拱说到此,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看看时候不早了,张居正欲起身告辞,高拱忽然又伸手将他一拦,沉吟了一会儿,又道:

“还有一件事,老夫心下存疑,想讲出来,又怕太岳说咱干扰政事。”

“元辅但讲无妨。”

“听说今年春节期间,在辽东团山堡,张学颜与李成梁将来犯的鞑靼虏匪斩杀了八百多人?”

“实有其事。”

“朝廷怎么处置这件事情?”

“李成梁晋爵一级,张学颜升任戎政总督,兵部与内阁官员,或赏赐增俸,或荫子晋爵,都各有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