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选择(第4/11页)

这就是当时中共成立时一幅真实的图像。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奇怪,当时中国大地的情况如前所述,每天成立的政治组织与每天解散的政治组织一样多,谁也不知道这个党成立能搞多长时间。

邓中夏要到南京参加中国少年学会的会议,而没有时间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成立,南京离上海多么近啊!刘仁静作为北京小组一个资历很浅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出任中共“一大”代表,拥有中共“一大”代表身份名垂千古,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各种各样的展览,中共“一大”代表十三个人的名单、照片都有刘仁静,而邓中夏、罗章龙呢?随着历史的推演,人们对他们的印象越来越淡薄。

当然,刘仁静的后来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几年前,我在《苦难辉煌》这本书里写道,1979年张国焘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这是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后来书出版了,我才发现我写错了。中共“一大”13位党代表最后一位去世的不是张国焘,而是刘仁静。刘仁静19岁当“一大”代表,85岁(1987年)去世。他才是“一大”代表中最后一位去世的,而且不幸的是被公共汽车撞死的。这让人非常遗憾。

85岁的刘仁静,早起晨练,结果被一辆公共汽车撞了,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位“一大”的代表,就这样去世了。由此,我们回顾刘仁静的一生,也是非常波折的。他光荣参会中共“一大”,后来犯了参加托派、脱党的错误,到了新中国,又检讨当年的错误……至1985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但到1987年便死于车祸,非常可惜。

5.中共“一大”代表的命运折射党的艰难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命运充分折射出党的艰难。

1921年7月,“一大”在上海召开了,13位代表,有多少人能够想到这个党28年以后能夺取全国政权?1921年建党,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恐怕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如果有人能想到的话,后来还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吗?

1923年,陈公博因投靠军阀陈炯明被开除党籍;

1923年,李达脱党;

1924年,李汉俊脱党;

1924年,周佛海脱党;

1924年,包惠僧脱党;

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

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

13位党代表,脱党的、被党开除的达7位,超过半数。

周佛海、陈公博还当了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最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

张国焘叛党,最后到戴笠手下当了一个主任,想办法怎么搞垮共产党。

我们单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到党初建时的艰辛和曲折。可是还有,王尽美1925年牺牲,邓恩铭1931年牺牲,何叔衡1935年牺牲,陈潭秋1943年牺牲。

13名党代表中,脱党的、被党开除的7人,牺牲的4人,加起来是11人,最后党内幸存者仅毛泽东、董必武二人。

从13位党代表的命运中,你就能看到这个党何其艰难,绝对不像我们今天有些描述——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剩下的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南湖的会议一开完,一轮红日从南湖的红船上冉冉升起,放射光芒,然后一条红飘带,直接从南湖飘到井冈山,飘到延安,飘到天安门,我们就胜利了。

那是很浪漫的文学式的表达,党的这种艰难,这种艰辛,这种奋斗,没有一条坦途,是一步一步地摸过来、走过来、爬过来的,非常不容易。

6.陈独秀为何没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有三个试图使中国共产党独立于共产国际的领袖。这三个领袖人物,第一个是陈独秀,第二个是李立三,第三个是毛泽东。三个人都试图使中国共产党独立于共产国际,走一条中国革命自己的独特道路,但是前两个人没有走成。

首先是陈独秀。

我们经常讲喜怒哀乐不形于色,陈独秀不是不形于色,而是非常形于色,并且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属于这样的人。陈独秀在大清王朝垮台之后,曾经与友人一起把别人按倒,强行剪人家的辫子,这种行为是很暴烈的。所以他不是很多人想当然描绘出来的——从书斋里走出来,就文文静静,温文尔雅,搞一些理论推演。陈独秀不是这样的,他是个行动派,而且他的个性里理想主义色彩非常浓。

中共“一大”,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但是依然选他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当时党的经费非常紧张,因此,马林来华后,当这个共产国际代表提出共产国际将给予中共经济援助,但中共中央必须先交出工作计划和预算时,陈独秀面前的第一道难题立即就来了。

这时候中央内部也出现了两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