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火种(第2/6页)

张国焘看出李立三是门大炮,扳倒他就好说服别人,会后便立即与他个别谈话。说来说去李立三就是一句:“一切都准备好了,时间上已来不及作任何改变!”

无奈的张国焘最后只得服从多数。

起义时间定在8月1日凌晨举行。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不毅然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血腥屠杀政策的武装暴动。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李立三在此时刻,决然提出并果断坚持南昌暴动,率先实践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

由此,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八一南昌起义,它并不是顺理成章的,不是中央决定在这儿暴动就在这儿暴动,在那儿暴动就在那儿暴动。它既有极大的偶然性,更有我们这一批革命领导人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充分地认识到枪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意义。从李立三果断坚持南昌暴动开始,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他们在大革命遭到失败之后,怀着满腔热血,依靠强大的革命信念、精神和行动能力,坚持把革命的火种继续点燃下去,并驱使这种偶然变成了必然。

24.南昌起义中朱德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上)

朱德同志在整个革命队伍中,你说他的路程很顺吗?

实际上他并不是很顺利。

朱德同志1922年在上海找到陈独秀想入党,陈独秀当时婉拒,婉拒还是很客气的说法,事实上是把他推到门外去了。

陈独秀送走了朱德,跟身边的同志讲:“我们党绝对不能让军阀参加。”

陈独秀把朱德归为军阀这一类。朱德同志当年当过滇军的旅长,属于高级军官了,所以被陈独秀归入军阀这一类。

但是朱德同志想参加革命的这种热情是相当顽强的,上海没有入党,后来到法国,到德国,追旅欧支部。当时周恩来是中共旅欧支部的负责人,朱德同志一直追到德国,由周恩来同志和当时一名叫张申府的党员,两个人共同介绍朱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朱德后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但他在南昌起义中的地位并不重要。

当时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前委书记是周恩来同志,前委委员里面有张国焘,有李立三,有叶挺,有刘伯承,有聂荣臻,甚至郭沫若都是前委委员,而朱德却不是前委委员,因为朱德兵力少,担负的任务也简单。

周恩来同志作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前委书记,他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朱德同志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和向导。我们从周恩来这句话里也能知道朱德当时的地位和作用。

很好的参谋和向导。

南昌起义之后,部队南下,朱老总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担负的任务就是在前面开路。因为前面阻挡南昌起义部队的基本上都是滇军,就是云南的部队,朱老总当过滇军的旅长,所以让朱老总走在最前面开路,让挡道的滇军把路让开,这就是朱老总南昌起义之后在这段时期所担负的任务。

一个军队在开进的时候怎么可能让你的主要领导人走在最前面开路呢?

朱德后来回忆说:“我从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寻找粮食……和我在一起的有彭湃、恽代英、郭沫若,我们只带了两连人,有一些学生,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

到了三河坝分兵,主力南下作战,朱老总又成殿后了,最麻烦的任务和最不出彩的任务都由朱老总担负。可是,就是通过这一个角色,朱老总通过殿后,为南昌起义这些部队留下了至关重要的火种。

25.南昌起义中朱德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下)

1927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兵分两路。

在三河坝,部队留下二十五师,主力由周恩来、叶挺、贺龙、刘伯承等同志率领南下,直奔潮汕,夺取海陆丰这一带,争取获得一个港口接受可能来自共产国际或者苏联的军火援助。

朱德率领部分兵力留守三河坝,阻击国民党抄袭起义军的后路,阻击几天之后,可以南下和主力会合。

就这是著名的“三河坝分兵”。

朱德率领的这“部分兵力”,是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育团,共计4000余人。经过三天三夜的阻击,部队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仅剩2000多人。

朱老总完成了三河坝的阻击任务,准备南下与主力会合。

这时候,南下一些失散的官兵跑回来告诉朱老总,主力南下作战失败,只有1200余人进入海陆丰地区,领导人分散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