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上京会战(二)(第4/5页)

杨易道:“若契丹之中竟然也有陌刀阵,那应该也赫赫有名才对啊,怎么之前从未听说。再者,据后方传来的消息,契丹铁骑在奚胜手下可是吃了大亏!若他们本身就有陌刀阵,怎么会没有防备。”

其实,杨易这个思维却有些颠倒了因果。

渤海本有长刀步兵,但因各种历史原因,并未在契丹面前展现出惊人威力,毕竟像环马高地那样的阻击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会形成的,契丹若早知道陌刀战斧阵会对骑兵造成那么强的损害,耶律德光就是脑袋被门板夹扁了也不会正面冲击的,肯定会利用轻骑优势迂袭骚扰——当然那个时候的耶律德光多半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正面战败。

倒是在天策手头吃了大亏之后,课里才忽然想起已经灭亡于契丹手中的渤海降军似乎也有类似的兵种,这才加以重视并将之调集到上京城来。

但这是一支亡国已经数十年的部队,就算耶律德光再怎么笼络抚慰,也不可能有奚胜领导下的陌刀战斧阵那般决绝死战的气概,再则天策的陌刀锻造与刀阵战法传自安西四镇,属于正宗传承,到了天策时期因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精益求精,武器上又有一定的改良,渤海的长刀只是模拟,又在亡国后日益荒废,一进一退之下,两者的实际战力便不可同日而语了。

饶是如此,这个渤海步兵团还是展现了不俗的战力,在已经投入战场几支部队中力压余子!

在其五百长刀阵攻入天策前部五个千人队之时,来自天策右路军的一万漠北部落骑兵也已经进入渤海步兵团的射程范围。

“转!”

步兵团中,发出的是汉语号令。

两千弓箭手掉了个头,然后在命令中拉弓。

“射!”

又是一轮箭雨,这次却是飞向从西南而来的一万漠北部落骑兵。

惨叫声中,数十人马中箭,倒地翻滚,在骑兵冲近之前,又是一轮箭雨。箭雨削弱了漠北部落骑兵的攻势,第三轮箭雨没有射出去,他们已经冲近了,然而阻隔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万匹战马!

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这批横放的战马成为最佳的堵截物,使得对面奔来的漠北部落根本无法发挥马蹄践踏的可能,当速度放慢之后,便也就同样失去了面对步兵时的速度优势。

面西的渤海步兵团挺出了长矛,刺向漠北部落军。步兵团中还有八百长刀兵,但却作为预备部队引而不发。

从东海室韦与这支渤海步兵团相比较,两者完全就是天差地别,如果说东海室韦还停留在靠着蛮力斗殴的阶段,这支渤海步兵团就是一个多兵种结合的复合型战斗部队了。至于其作战指挥,进退皆有法度,若是能保证其作战的积极性,便是称之为精锐也不为过。

“这批渤海人,打得不错嘛!”上京城头,耶律德光微微点头。

虽然,这些渤海士兵也只是契丹的败军之将,但能够与契丹抗衡两百年才灭亡的军队,毕竟不是天策军刚刚收拢的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中规中矩进行作战的渤海步兵团在两面受敌之中,在未出全力的情况下,却还占有明显优势!

在与契丹长达百年的对抗中,他们十分熟悉如何与骑兵作战,一边以枪矛阵抵挡着那一万漠北部落军,逐渐消耗他们的气势与体力,一边则以长刀阵向受到夹击的五个漠北千人队不断进攻。至于那两千弓箭手,这时已经不再发射箭雨,而是改为近距离精准射击了。

……

后世已经严重汉化的金国(后期)大臣,在评价蒙古人之所以屡屡战胜金国部队时曾说原因是蒙古人“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从某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契丹也是如此。

辽人一方面保持了北人擅马的作战方式,另外一方面又得到了汉文明的各种战争技巧和器械发明,在其尚未腐化之前,就拥有冷兵器时代令人赞叹的兵种结合。

而目前天策唐军的强大则反了过来,他们是既“恃中国之技巧,又就西域之马力”!

……

“右路这一万兵马,斗不过这支渤海兵团。”杨易再次放下千里镜,说道。

同时,石坚那边也已经发出请示,询问是否追加兵力。

天策的右翼炮灰尽出,尽管还有三千部落军,但以渤海步兵团如今的形势,再投入进去也未必扭转得了战局,再要出手,就是七个府的龙骧铁铠军了。

“这支渤海人马,虽然颇有克骑之力量,”李膑说道:“但龙骧铁铠军在陇右时,常与陌刀战斧阵相抗,投入战场,必能获胜!只是……”

“石坚还不能动!”杨易道:“让前部增援!这里地势开阔,利于骑兵奔袭,再追加一万兵力,形成包围之势,从四面八方寻隙而进,这支渤海人再强,就用人数堆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