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夜游长安(第3/4页)

……

一路上,吆喝呼唤声不绝于耳,这条小路是在一排房子的后面,房子低矮的屋檐下挂满了灯笼,所以显得灯火辉煌,道路两边原本长满了杂草,现在杂草早已被踩平,摆着各种各样的摊子,大多是用木头钉成架子,显得十分简陋,还有些人就连这种简陋的木架子也没有,直接用块布往地上一铺,堆了一些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旧货杂物。

这其实就有点象后世的小商品市场,卖的都是低档货,又不用缴税,所以价格十分便宜,吸引了大批贫寒人家前来光顾,临近年关了,在这里给儿子买几样小玩具,给娘子和女儿买几样廉价的首饰,也算有个交代。

小路上挤满了前来买东西的长安百姓,一群一群的少女们流连在各个小摊前挑选木梳、耳坠等小玩意。

虽然张焕对这里的东西是看不上眼,但在这里可以体验到长安下层百姓的生活,也算是一种私访民意,倒是花锦绣兴致盎然,拉着张焕一路游逛,十几名亲兵紧张地跟在他们后面,唯恐有什么闪失。

花锦绣出身贫寒,父母又早亡,她从八岁起便靠给人洗衣为生,偶然攒下几文钱,她也会去太原类似的小摊上买一点梳子、小铜镜等日用品,所以对这种小货摊便一直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这时,她见一个摊子上摆满了黄杨木梳,还有各种各样的黄杨木发箍,她就象发现宝藏一般欢叫一声,拉着张焕便凑上前。

摊主是一对六十余岁的老夫妻,他们也不会吆喝,只眼巴巴地等人上前,地段又是在最角落,故生意十分冷清,他们见有人上来了,老大娘连忙笑道:“姑娘,你买一个吧!便宜呢。”

老头子也跟着憨厚地笑了笑,“买一个吧!”

张焕听他们口音似乎也是河东一带,又见老两口衣服破旧,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便对花锦绣道:“就多买几个吧!给她们也带一点。”

两个老人见他们肯多买,脸上的核桃纹象笑开了花似的,“这都是老伴做的,便宜,五文钱一把,我这里还有更便宜的,只要三文钱。”

老大娘又从身后取出一个小布包,颤抖着手想解开,可是怎么也解不开,她不由低声埋怨老伴道:“谁叫你系得这么紧。”

张焕笑了笑,便接过布包,“我来!”

他两下便将布包解开了,里面也是几十把梳子,不过是用普通的柳木做的,做得倒也精致。

“大爷,这是你自己做的吗?”

老人点了点头,却找不到什么话说,旁边的大娘连忙接口道:“我老头子做了几十年的木梳匠,在太原很是有名,太原张家知道吗?连他们家也用呢!”

“我家老爷就是……”花锦绣刚要说出来,张焕却拦住了她的话头,他微微笑道:“我也是河东太原人,咱们还是老乡。”

他乡遇老乡,老头子呵呵笑了起来,“我说你的口音怎么有点耳熟,原来也是太原人,来!坐一坐。”老人向旁边让了让,给张焕让出一块空地来。

张焕笑了一下,便挨着他坐下,一边看着花锦绣挑选梳子,一边笑着问道:“大爷和大娘这么大的年纪了,怎么不在家里呆着,还出来做小买卖?让儿女来卖就是了。”

听张焕提到儿子,老人眼中一阵黯然,叹了口气道:“今年河东遭了大灾,大家没饭吃了,大儿子和儿媳卖身给寺院为奴,小儿子说去陇右从军,至今也没有消息,我和老伴琢磨着,总不能饿死吧!便来长安投奔亲戚,可他们也困难,养不活我们,只能摆个小摊卖点木梳等小东西赚几文钱糊口。”

张焕心中一阵难过,老人见了,便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没关系,我们老了,也没有什么要求,能有口饭吃就行了,比起他们还算不错。”

老人指了指旁边的几个小商贩,“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就靠卖这点东西养活一家子呢!”

“大爷,你们在这里卖东西,官府管不管?”

“怎么不管!”旁边一名小贩忿忿道:“我们在这里卖东西,挣点小钱连卖米都不够,可西市里的商铺还嫌我们抢了他们的生意,便跑到官府那里告状,结果天天有衙役过来找事,凶得象强盗一样,跑慢一步就被砸摊子,有的还被抓去吃板子,交了赎金才能放出来。”

“晚上不管,他们都回家了。”老人笑着补充道:“而且我们这里是角落,虽然生意不好,但官府来人却好跑一点。”

“还说跑,你跑得动吗?”老大娘有点不高兴地数落他道:“昨天还挨了一棍子,老命差点没送掉!”

她话音刚落,就听见坊门那边象炸了窝一般,无数的小摊贩抗着大包小包向这边狂奔而来,路人哭爹叫娘,乱成了一团,张焕眼疾手快,一把将花锦绣拉到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