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第3/6页)

“五四”运动使蔡元培及北大的学生看到了发动民众的重要性。因此运动后同学们以比从前更大的热情举办平民夜校、星期日演讲会,出版通俗刊物等。蔡元培不仅赞许此举,而且还从学校角度予以财力、物力上的支持。

教育部在一年前给北大公函中即称,“国立大学校为社会视听所系,所有女生旁听办法,务须格外慎重,以免发生弊端。”

欲开女禁的蔡元培公开表示:大学之开女禁问题,则予以为不必有所表示。因教育部所定规程,对于大学学生,本无限于男女之规定,如选举法中之选举权者。且稽诸欧美各国,无不男女并收,故予以为无开女禁与否之问题。即如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适之女学生,尽可报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也。

《中国新报》在1920年元旦的新年号上刊登了这段话。蔡元培实际上已巧妙地绕开教育部的制约,作了破女禁的宣言。

1920年1月18日,北大平民夜校开学,共招男女合班生350人。蔡元培亲临法科礼堂参加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说,称这一天是“北京大学准许平民进去的第一日”。他说:从前这个地方是不许人进去的,现在这个地方人人都可以进去。从前马神庙北京大学挂着一块牌,写着“学堂重地,闲人免入”,以为全国最高的学府,只有大学学生同教员可以去,旁人是不能进去的。这种思想,在北京大学附近的人尤其如此。现在这块牌已经没有了。许多旁听生可以堂而皇之地涌入北大课堂听课了,北大呈现出一派自由、开放的现代大学景象。

1920年2月,江苏籍女生王兰提出入学请求,因已过考期,遂入校旁听,成为北大第一女学生。随后又有奚浈、查晓园入学旁听,至3月11日,北大《日刊》“本校女生”栏介绍已有9人旁听。1920年秋季,北大则正式招收了9名本科女生。

首开女禁引起了当局的极度不安。1920年4月,教育部致函北大,老调重弹:“国立学校为社会视听所系,所有女生旁听办法,务须格外慎重。”为此向蔡元培提出了“告诫”。

“你的事,我一直记着”

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大的校门,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鞠躬致敬。他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礼帽,向这些工友们鞠躬回礼。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工友放在眼里。今天的新校长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崇高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这不是一件小事,蔡元培希望通过这一行为开风气之先,使得这所古板的国立大学焕发生机。以后,他每天进学校时,都要向站在大门旁边的工友们鞠躬致敬。久而久之,这成了他的习惯。他的这一行为,是对北大官气的一个挑战,他以自己的言行树起了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蔡元培将北大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北大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北大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

1927年2月北伐军攻下浙江,蔡元培等从上海到杭州。

这时一般青年要从军从政的,都来见蔡元培,从早到晚络绎不绝,蔡元培一一接见。有求写介绍信的,则有求必应,请在客厅稍坐,立刻就写,毫不推诿。他写信很快,两三分钟就写好一封,而且都是亲笔,从不假手于人。

替他代笔的,只是偶尔有人请他吃饭、讲演,因时间冲突不能去,他在帖子上批个“致谢”二字。而那些请蔡元培写介绍信的也不一定是北大毕业的。

有一天晚上,十点多钟了,有一青年画家求见。身边的人禀告蔡元培说有人想见他,是否请来人明天再来。蔡元培说,请他进来好了。那人带了几张他自己画的人物花卉之类,给他看,请蔡元培为他介绍工作。蔡元培问他能否画宣传品,他说可以。于是蔡元培就替他写信介绍给白崇禧的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总政治主任潘宜之,请求录用。过了几天,蔡元培还问年轻人怎么样了,蔡元培为人写介绍信,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诚心诚意地关怀青年。

刘开渠是我国著名的雕刻家,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他与蔡元培非亲非故,他能学上雕塑,完全靠的是蔡元培的培养。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的帮助,他不仅不能搞上雕塑,很可能连美术这个专业都失掉了。他在北京美术学校学习了十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以为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辗转到南京,在大学院谋到了一个职业,当书记员,一天到晚就是抄抄写写,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