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一个真正大写的人(第4/4页)

不仅如此,叶企孙还“打破常规,送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这使他接触到世界数学领域的前沿,追踪顶尖的数学大师,跃上世界一流的数学家队伍之中”。

对叶师的考试风格记忆犹新的,有李政道先生。

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投在王淦昌门下,后转学西南联大。有一天,叶企孙发现班上有一个学生总是低头看书,似乎并未听他讲课。然而,若提问题,他却总有出色表现。于是就对这个学生格外留意。拿来他看的参考书,分明是毕业年级的课程。但观察他的实验课发现明显薄弱。

叶企孙知道了这个学生的来历,他是自己学生王淦昌的学生,这一课程已经听讲过。从他的学习程度上可以清晰看出自己学生的教学成果。但这个学生的薄弱处是,理论高于实验,数理能力优于动手能力,或许这正是他要转学的原因。因为在颠沛流离中,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各种实验室形同虚设,而缺乏实验室的大学,就像折断一只翅膀的鹰,无论如何也难展翅高飞。

叶企孙洞察到这一点后,就找李政道谈话,说:“以后有我的课,你可以不来听了,我批准你免课。但是,实验你必须做,绝对不许缺课!”

一天,李政道所在班级进行电磁学考试。考题是叶企孙所出。李政道很快做完了考卷。他认为十拿九稳能得100分,最差也得95分以上。考试成绩公布了,李政道仅得了83分!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叶企孙说:“你看,你的理论成绩我给了58分,它的满分是60分,这个分数在你们年级应是最高的。但你的实验不行。如果实验分数总分是40分的话,你仅得了25分。把两项成绩加起来,因此你的考试成绩为83分。”

李政道听叶师这样一说,立时心服口服。

一次考试,牢记终生。以后,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正是实验把他送上了物理科学的顶峰。

1946年春,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教授受政府委托,分别推荐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优秀研究生去美国深造,其中物理系有两个名额。吴大猷当时推荐了已留校任教的朱光亚,还有一个名额没有定下来,就去找叶企孙商议。叶企孙推荐的正是李政道。

去美深造,所学乃博士生课程,因此,政府明文要求必须是“优秀研究生”才有资格去读。而此时的李政道,一个19岁的大二学生,连本科也没毕业,竟被叶师和吴大猷破格推荐为留美博士生,一时成为西南联大的重大新闻。

叶企孙并没有看走眼。仅仅11年后,李政道就在美国与自己的师兄杨振宁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