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选择一个伟大的国家(第3/9页)

我们手拿铅笔学会了写字,现在我们不能接受这个国家没有足够的有色金属、工程塑料、半导体芯片制造钢笔、签字笔、键盘和显示屏。

我们通过小儿书、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知道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不能接受生活在没有电视台、互联网的世界中。

有苏联解体做现成的例子,“七块论”不是天方夜谭。那时候我拿着地图看铁路线,想到每天吃喝玩乐用到的东西大多是通过铁路线从上千公里以外运来的,如果这个国家变成七八块,这些东西也都将不复存在。

中国人喜欢讲气节,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是一个大国,小国也许可以苟安,大国没资格投降。我自觉是一个又怕死而又贪图安逸的人,正因为这样,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我只能选择跟这个国家生死与共。

也许我们这代人经常想不起来,自己出生的时候,自己的国家就已经掌握了两弹一星,建造了核潜艇,并拿回了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但是这也很容易再记起来。

很多人在那一年也做出了选择。《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和全世界媒体的争相报道成为那年的标志性事件,这本书大概是几十年来中国销量最大的商业时政出版物,几百万册的销量反映了当时普通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情。

“说不”这个标题应该是来自于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和右翼人物石原慎太郎所写的《日本可以说不》,不过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当时的日本正是泡沫经济飞速膨胀的时代,日本人想表达一下咸鱼翻身的心态。而1996年我们在等着美国人扔下最后一只靴子,我们在等着代表冷战结束的最后时刻,中国要说的并不是“不”,而是:你要扔就扔吧,老子玩得起!

别的国家在那一年也做出了选择。1996年,乌克兰和中国商量出售在他们看来已经报废的“瓦良格”,这条船后来被军事爱好者称为“老瓦”。1992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和乌克兰瓜分了苏联黑海舰队,俄罗斯拿走了已经建成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是苏联设计的最后一代航母,在“库兹涅佐夫”建成的时候,它的姊妹舰“瓦良格”号,也已经下水,完成了68%的建造工程。

俄罗斯很想把“瓦良格”号建成,给“库兹涅佐夫”找一个伴,因为没有两条航母就不算有航母。像所有的大型武器装备一样,军舰需要维护,像航母这样大的军舰与其把它想象成一件武器,还不如把它看成一座城市更符合实际情况。把一座战斗城市开进船坞做一次维护保养要耗去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另一条航母轮换,敌人可以选择一个没有航母的时间打海战。俄罗斯海军曾经是世界第二,这个道理不可能不明白。就算是以前的大清国,买铁甲舰也是一对一对地买。

不过愿望代替不了现实,当时俄罗斯总理问船厂:完成这艘只差1/3工程量的航母,“工厂究竟还需要什么?”厂长马卡洛夫回答:“我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委、军事工业委员会、九个国防工业部,一个伟大的国家……只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建造和拥有它。”很显然,解体后的苏联已经不可能再拥有这一切。

“瓦良格”这个词本来是斯拉夫人对北欧裔的瑞典维京人的称呼,公元9世纪“瓦良格”人来到顿河、伏尔加河建立了公国,成了后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前身。这又是多么有历史象征意味啊。斯拉夫各民族创造了强大的苏联之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一次决定把未来交给外面的世界。

在1996年,我们整个国家都做出了选择,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选择会把我们带向何方,但是当五星红旗在“老瓦”的桅杆顶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选择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爬墙党”,眺望中国的未来

“老瓦”海试前后,美国和日本政客开始质问我们,要求中国就“拥有航母的用途做出解释”。这是天底下最可笑的事,历史上仅有的几次航母大海战是美国和日本打的,美日却跑来问我们“航母的用途”,哥儿俩显然不是缺乏海军常识,只是蛮横无理惯了。

不过,蛮横的背后也透着心虚。1996年我们试射导弹,他们没问我们“导弹的用途”,直接就把航母开过来了,因为他们不相信我们能用导弹打中航母。现在他们问我们航母的用途,是因为他们开始担心了。

全世界的航母美国独占一半以上,舰载机数量占了全世界的3/4,这还没算性能、配系、战术、训练、保障上的全面质量优势。他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他们担心的是中国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