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4/15页)

苏联既是一个欧洲大国,也是一个亚洲大国,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它的边界从朝鲜起,经过蒙古、新疆、阿富汗、伊朗一直延伸到土耳其。在几乎所有这些地区,边界两边都居住着同族人,因而促进了相互情况的比较和相互影响。由于“五年计划”对苏联东部地区的有力影响,在多数情况下,苏联的情况相比之下很顺利。在漫长边界的另一边很少有与苏联中亚诸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的物质成就相类似的成就,这些共和国的成就除识字的人由1914年的约20%上升到1940年的75%,进而几乎上升到今天的100%外,还包括185哩长的费尔干纳灌渠、900哩长的特克西伯铁路、新建的纺织厂、卡拉干达产煤区、莱克·巴契炼钢厂、化肥厂和农机厂……能在地图上标出塔什干的美国人并不多,但在有文化的亚洲人中,说不出塔什干在什么地方、它象征着什么的人却很少……给访问塔什干的亚洲人留下如此“美好”印象的是什么呢?是一座亚洲大城市的景象:极好的健康标准、出色的教育、完善的卫生设备、清洁的街道、迅速改善的住房、完好的电力设施、除高档商品之外的大量消费品、丰富的食物、大量的工作、迅速扩大的工业化规划和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率。

在随时打算拔腿去西方国家养老的买办和本土工业党眼里,同样的事实完全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

曾经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挑战者

中国人有句话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向发展快的国家学习,自然不是仿效富裕本身。否则那叫摆阔不叫致富。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快,不用抢殖民地,最后还能在别人衰退的时候顶风发展。这都是苏联独特发展路线的表现,而不是路线本身。要想得到苏联一样的发展好处,就必须理解苏联模式和西方国家的区别。

西方各国的发展经验和古典主义经济学思路是一致的:工业化必须从轻工业开始,先用机械设备提高轻工业部门的效率。等到轻工业赚了钱,自然会对重工业提出进一步升级设备的需求,于是重工业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反过来再促进轻工业赚钱。这个过程反复走下去,把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源卷入工业经济,就是苏联之前各国工业化的标准流程。

在这个流程里,表面上看核心是赚钱的轻工业,但实际上,轻工业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重工业提供了廉价、高效的新型机械设备。轻工业只能生产消费品,靠重工业提供机械设备;重工业除了给轻工业提供商品,还给自身提供机械设备。从长远发展来看,轻工业不能自己进行产业升级,重工业却可以造出下一代机械设备,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水平。这说明在分工中,两个产业实际上是不平等的。

在今天的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可以把消费品工业大量转移到国外,依然是一个工业国,比如日本;缺乏完整重工业的国家,就算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也依然不能现代化,比如印度和墨西哥。所以说,重工业才是工业的精华和核心,轻工业只是释放重工业创造的生产能力的工具,只要有重工业和人力,就可以轻松地建设轻工业制造消费品。此外,重工业还直接与军工相关,从19世纪到冷战结束,大国的军事能力完全可以用这个国家的重工业能力来衡量。只有建成完整的重工业,这个国家才能保卫自己的工业化成果。所以说,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才是工业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苏联也好,中国也罢,都是工业化道路上的后来者。如果像此前的工业国那样,先建设轻工业,再依托轻工业的订货建设重工业,这样的确可以解决工业投资问题,可以在较小的社会阻力下进行工业建设,但工业投资、产品生产都是有周期的,这意味着重工业的每一次投资都要在轻工业完成产品—利润的循环周期后才能进行,重工业的建设就相对放慢了。

一般来说,轻工业要用五六年才能带动一个重工业产业部门,几十年才能促成完整重工业体系的形成,考虑到期间一些经济波动,这个周期还要延长。英、法、美等国的工业化进程都持续了两三代人,至少半个世纪以上。中国和苏联实在等不了那么久。而苏联的第一个经验就是要重工业优先,然后再回头改造轻工业,从而实现迅速工业化。

苏联的第二个经验就是计划经济。

重工业优先和计划经济的落实有一个很难绕过的前提——企业国有化。重工业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而且不像轻工业那样直接地促进消费品生产,必须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所以越过轻工业,直接进行重工业的投资和升级一般要由国家来进行。计划经济要想切实地从纸上计划变成现实,也必须有一批直接由国家指挥的企业作为骨干。所以苏联的经济从一开始就是由公有制国有经济来主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