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后,我的母亲”(第3/7页)

四年之后,国王花了成吨的黄金把年轻的人质赎了出来。他们一踏上故土,国王就为他们的变化之大感到惊讶不已,幼子亨利变化尤其大。亨利不再像过去那样亲切迷人了。相反地,他看起来……易怒。他常常发火或者感到郁闷。他举止粗鲁,并且难以适应过去的生活。他甚至不记得法语怎么说了。这可不是弗朗索瓦理想中的王子形象。在从西班牙监狱回来后仅仅三年,热衷美女的亨利——这一点很像他的父亲——却被迫要娶一个矮小、朴素、内向的外国人,只是为了完成他父王夺取意大利那不切实际的计划,这件事对父子关系也无裨益。[3]

凯瑟琳自幼经历过许多危险,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不稳。她的丈夫对此漠不关心,而克莱门特死后,凯瑟琳的嫁妆落空,无法为凯瑟琳提供保护,很可能面临着断绝关系的命运。如果婚姻无效,她就完了;婚礼已经结束。她知道,她很有可能带着失败的耻辱回到意大利,在远房亲戚家里寄人篱下。或者更糟:被迫进入女修道院。

但是凯瑟琳过去也曾身处险境,已经知道如何面对逆境。她在修院时学会了曲意逢迎。无论王室成员和其他法国贵族对她多么粗鲁而轻蔑,她始终面带微笑,从不抱怨一句。她以德报怨,不计较任何怠慢和冒犯——而这些事情时常发生。她急切想要讨好身边的人,所以,尽管鲜有王室成员真正喜欢她,但她没有为自己树敌,这在弗朗索瓦一世的宫廷里就算是胜利了。一段时间之后,多数王室成员似乎放下戒心,对她习以为常。对她的丈夫来说,凯瑟琳谦逊有度,深居简出,受人喜爱,唯丈夫马首是瞻,知足常乐,就算是亨利本人也对这个无欲无求的新妇没什么不满,只是简单地无视她的存在。

亨利的意见其实并不重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国王的意见、态度和感受最为重要。在法国宫廷这个小世界里,弗朗索瓦一世不仅是照耀王室成员的太阳(或者说是暗淡的太阳),同时也是月亮、星辰、天空、云彩。凯瑟琳明白,只有他能提供帮助了。她作为亨利的妻子,想在法国生存下去就只能仰仗国王的仁慈。

因此,凯瑟琳详细打探弗朗索瓦一世的方方面面,就像是巴黎大学的学生对待拉丁文那般仔细,像是追逐猎物的野兽那般谨慎,像是收藏家鉴赏稀世珍宝那样周祥。凯瑟琳后来算是马基雅维利的信徒,不过她也并没有仔细阅读过马基雅维利的著作。她的政治手腕都是从高大的、野心勃勃但频频出错的公公那里学来的。

即使用16世纪的标准来看,弗朗索瓦一世也算得上是一个大个子。一个威尔士人在初次看到法国国王的时候,讶异于此人竟有6英尺之高。他的胸肌发达,腿很长(虽然有些弯曲),尤其是他的鼻子令人过目不忘。他的胃口也很好;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需要两名奶妈才能喂饱,他母亲给他起的小名是凯撒。美女、打猎和意大利是他的心头好——排名不分先后。在宫廷里,国王有一群出类拔萃的贵族美女围绕左右,人称“小可爱”(la petite bande),主要工作是取悦国王。除了一般的技艺之外,这些妇女个个是骑马好手,因为弗朗索瓦大部分时间(我是说白天)都在马背上,不是起劲地打猎,就是在上下求索寻找新的猎场。

1515年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关注意大利,当时他年仅21岁,刚刚成为国王,他不揣冒昧地率军穿过皮埃蒙特(Piedmont),横跨提契诺(Ticino)河,在马里尼亚诺(Marignano)打了一场恶仗之后攻克了米兰,这场战役被时人形容是“巨人之战”。[4]意大利震撼了年轻的弗朗索瓦:文艺复兴熠熠放光;艺术家和工匠手中的作品闪耀着青蓝色的光辉,穿戴着远东的丝绸,装点着金银和光滑的大理石;各大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式样新颖的建筑层出不穷,在法国闻所未闻;人文主义者讨论着古希腊的智慧,而学者带来了君士坦丁堡沦陷后抢救出来的手稿。法国国王很快明白,意大利的风云激荡正是法国所急需的,他决心要奋起直追。

凯瑟琳的机会来了。她会说意大利语,知道佛罗伦萨亲戚们的消息,和当地的艺术家常常联系。她和她的公公都喜欢财富、盛宴,她常对国王说起罗马教廷的情况,说起罗马的赏心乐事,说起罗马的山珍海味,这令国王非常开心。国王想要缔造一个意大利帝国,想要将意大利的宗教文化和学术带给法国,凯瑟琳表示非常支持。国王有时举行冗长的网球赛,凯瑟琳也忠心拥护。自然,凯瑟琳也和国王一道骑马。

国王开始对她有了好感,开始称呼她为“我的女儿”。最终,他破例将出身平庸的凯瑟琳纳入“小可爱”之列,这种殊荣表示,弗朗索瓦同意将她接纳为宫廷一员,并将她纳入自己的保护伞下。因为凯瑟琳需要争取一切可能的帮助,国王的青睐对她而言是一桩幸事。而到了1536年炎热的8月,也就是她婚后第三年,这变得尤为有利:她丈夫的兄长,也就是王储,在一次激烈的网球赛后喝了一杯冰水,突然倒地不起。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王储就此昏迷,八天之后薨逝,亨利成了王位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