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王后和会谈(第4/5页)

但伊丽莎白如此执政得益于其父亨利八世,亨利八世是一个强势的国王,为女儿铺好了道路。亨利决定取代教皇成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时,他采取了残忍的行动。他要求神职人员和属下服从自己的意志,并批准了一系列王家法令,如果有人胆敢造反——比如1535年托马斯·摩尔勋爵(Sir Thomas More)——必将遭到毁灭。亨利又洗劫修道院,没收他们的财产,沉重打击了反对势力。在其短暂的执政期内,亨利的儿子爱德华六世(Edward VI)受到剑桥大学教师的影响,信奉一种更加激进的新教。尽管伊丽莎白的姐姐玛丽一世(Mary I)——因热衷烧死新教徒,人称血腥玛丽——试图恢复罗马天主教,不过玛丽早逝无法颠覆其父兄的遗存。到了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英国人接触新教25年,已经习以为常,英国式新教的礼拜方式也为大家所接受。

但法国却并非如此。胡格诺派也许感染了贵族和王室成员,但广大平民并非如此。吉斯兄弟明白,新旧教人数相差悬殊。凯瑟琳并不知道,他们利用普瓦西会议期间,悄悄地逐户调查宗教偏好,并发现巴黎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比例是100:3.吉斯公爵掌握了数据,并相信,凯瑟琳之所以倾向胡格诺派并皈依新教,是为了保住手中权力——“如果国王改信新教了你们怎么办?”——吉斯公爵以两个步骤回应太后这个问题:第一步,他会绑架太后幼子亨利,使亨利不能改信新教,并扶持亨利成为查理九世的王位争夺者;第二步,他会离间安托瓦内(根据传统和三级会议决议,他才是合法的执政)和他的胡格诺派盟友,以孤立太后。

绑架凯瑟琳儿子亨利的计划直截了当。会议结束前一天,吉斯公爵一名亲信把10岁的亨利带到一边,并问他是胡格诺派还是天主教徒。这个问题非常难答。亨利不太确定。为求稳妥,他开口说自己信奉太后信仰的宗教。来人则告诉亨利,胡格诺派将要颠覆法国,一旦他们得逞,安托瓦内和孔代亲王就会暗杀亨利和他兄长查理九世,自己即位为王。来人又对孩子说,幸运的是,吉斯公爵站在他这一边,愿意救他一命,将他带到公爵在洛林的城堡加以保护。之后,来人告诉亨利等待消息,并警告他不得透露半点风声。来人建议亨利,“如果有人问你我说了什么,你就说我们在谈喜剧”。

吉斯公爵先恐吓年轻的王子,之后拿出杀手锏解决此事:他的长子也叫亨利(未来许多史学家在向大众解释这段历史时恐怕要失望了)。吉斯公爵的儿子亨利当时12岁。[13]他自幼认识凯瑟琳的孩子,曾一起上过课。不过和王室成员不同的是,吉斯公爵的亨利又高又壮,从小就能看出,长大后一定英俊魁梧。因为身体很好,亨利比凯瑟琳的孩子更富有运动细胞,亨利自己也明白这一点。虽然他知道应当顺从国王,但并不善于在国王十岁的弟弟面前隐藏自己的优越感。吉斯公爵的亨利首先把猎物堵在墙角,确定无人旁听后对他说:“我听说太后要把你送到……洛林,送到一座美丽的城堡去呼吸新鲜空气。快做决定吧,如果你想跟我们一起走,我们会善待你的。”(提及太后是之前那名亲信所定的暗号。)凯瑟琳的亨利胆战心惊,结结巴巴地说:“我觉得太后不希望我离开国王。”但是年长的亨利不愿听见反对意见——他父亲下了严格明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告诉亨利:“午夜有人带你出来,穿过花园大门边上的窗户,带你上车,神不知鬼不觉,你就到了洛林。”

这对小亨利而言不是什么好计划。尽管他不敢直接顶撞这位同学,但他想到裹在衣服里被运出窗户,又被送到那么远的地方,产生了警觉。他不顾禁止泄密的警告,径直找到母亲说了此事。

凯瑟琳非常生气,但由于吉斯公爵在整件事情中始终未出面,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并未参与此事,凯瑟琳也无能为力。她也不能在吉斯公爵离开宫廷后跟踪他:要跟踪这样一位势大的对手回洛林,势必要动用军队,因为洛林公国防守严密。太后只能让儿子在枢密院将事情复述一遍。凯瑟琳在一封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倾诉自己的苦恼,痛斥吉斯公爵的阴谋,并希望西班牙国王提供一些政治上的建议。

吉斯公爵针对自己和儿子的阴谋曝光,更加深了太后对吉斯兄弟固有的痛恨,并更坚定了联合顺从的科利尼及其胡格诺派成员的决心。但是新盟友有一个重大缺陷:虽然孔代亲王和安托瓦内的妻子让娜·达尔布雷已经公开皈依新教,但严格来说新教在法国仍属非法。新教徒不能担任公共职务,不能购买建立自己的教堂。如果和非法教派结盟将难以维持统治——更别说皈依新教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凯瑟琳召开了另一次会议,与会者有地方领导人、枢密院以及最高等亲王。这次会议于1562年1月3日召开,目的是强化太后新盟友的政治地位——顺便也强化自己的政治地位——手段就是使新教在法国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