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傅作义的奔袭(1939年12月~1940年3月) 黑虎掏心(第3/5页)

小原和小林两大佐带着骑兵部队刚走到一半,就分别遭袁庆荣新编第32师和董其武第101师的拦截。

说是拦截,实际上傅作义在此前已下了狠命令:围歼!

先说小林一男。

小林,而且一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日本姓名。

当时日本有7000万人口,姓氏超过10万个。明治天皇维新前,日本平民没权利拥有姓氏。维新后,放开了,而且政府规定,必须自己给自己确定一个姓儿。这一下子热闹了。日本人的姓氏,基本上都围绕着山、川、田、野、藤、木、岛、石、林之类的转悠。最后,佐藤、铃木、高桥、伊藤、渡边、斋藤、田中、小林、佐佐木、山本胜出,成为日本十大姓。小林,居其一。至于名字,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日本男性喜欢郎、雄、男、夫之类的。

所以说,“小林一男”这名字是很大路货的,但现在,小林踏上的,却一条通往地狱之门的羊肠小路。

12月21日,当小林带着骑兵联队奔驰到包头城外五公里处一个不大的谷地时,终于走不了了。

按最初的命令,袁庆荣新编第32师担负打援,董其武第101师是总预备队。包头开打后,傅作义认为攻包头的部队太少,所以电令董其武,叫他火速赶到包头。

董其武率军往包头移动时,先遭遇了一支不知从哪儿赶来支援包头的伪军(行动还挺快),一个照面就把那个伪军团打趴下(没啥战斗力),随后就遭遇了小林的骑兵联队。

塞北绥远不仅仅有草原、戈壁,还有一些谷地,虽不深,却也是伏击敌人的好地形。

小林联队就是在这儿被董其武的部队包围的。第101师的士兵占据两边的高地,日军骑兵则完全沉于谷底。

日军一个骑兵联队辖四个骑兵中队和一个机枪中队,满员在1400人左右。小林从安北出发时带了部队主力,有1000多人。

现在,他们被中国部队包围了,而且地形很不利于骑兵作战。

长期在草原上作战,叫中国士兵掌握了一个针对日骑的战斗窍门:碰到日骑先打马;如果骑兵下马作战,则不必跟其对打,而是先派部队袭击其后面的马群,当日军瞻前顾后时,正面部队齐声喊“杀”,作佯攻状,如此一来,日军阵脚必乱。此时,集中所有火力,猛冲猛杀,无往不胜。

遭埋伏后,小林还想带着部队一鼓作气冲过去,但很快发现:梦想虽然有,但确实没有实现的可能。

中国军队已把谷口用轻重机枪彻底封死。

日骑在往前飞冲的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地被射杀,前面的谷口很快就人马尸体堆积如山。这样的场面不但叫小林蒙了,就连两边高地上的中国士兵也傻眼了。放弃从正面冲逃后,小林率残部死斗。

董其武应对的招数是,派一个连的兵力绕到日军身后,对他们的马匹进行攻击。

日军马群分了几堆儿,每堆儿一百多匹,有士兵看护。中国士兵以三个人为一小组,编成十八个突击队,两人持枪掩护,一人向马群和日军投掷手榴弹。受到攻击后,马群大乱,前面的日军骑兵不时回头,不能集中精力战斗,场面也就越来越乱。

这是真正的人仰马翻。

正面的中国士兵全体压上,小林联队陷入崩溃边缘。

下午时,狂风大作,塞北的风不比内地,稍微一刮就天昏地暗。对阵的中日士兵被吹得睁不开眼。很多中国士兵干脆也不开枪了,装上刺刀直接往上扑。日骑也抽刀迎了上来,两军在大风沙中白刃肉搏,漫天的黄沙变得通红。

董其武在望远镜里看到小林一男。

从1930年4月到1938年5月,日军一直穿“昭五式”(昭和五年即1930年)军装。这种军装是立领,用肩章上的星杠表示军衔,用领章颜色表示兵种,比如步兵是红色的,炮兵是黄色的,工兵为棕色,骑兵是绿色的。“七七事变”到徐州会战,日军一直穿这种军服。这种军服对日本人来说,视觉效果虽然好,但也有它的缺点:肩章太明显,尤其是将官,上面星星闪耀,容易被中国狙击手发现;肩章易被武装带磨损;材料消耗多。基于以上三点,1938年6月起,日军开始采用“九八式”(1938年是日本神武天皇纪年2598年)军装,改立领为折领,去掉了肩章,用领章表示军衔,右胸前佩戴“M”形胸章表示兵种(兵种颜色与上述相同)。该款军装领章极小(长4厘米,宽1.8厘米),而且从尉官到将官的领章尺寸都是一样的(1941年才微调加大尺寸,并把将、佐、尉军衔在领章上加以区分,同时领章上的星集中向一头排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居中平衡排列)。

1939年冬天的小林,绿领章和上面的大佐标志虽极不明显,但仍被高地上的董其武判断为部队长。接下来,十来支步枪瞄准作困兽斗的小林。半分钟后,小林被十枪射杀。这是开战后日军丧命的第一个骑兵联队长,也是唯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