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宜昌最前线(1940年3月~1940年12月) 荩忱不死(第3/12页)

日本人真的要打一次翻版战吗?

4月28日正午十二点,在应山,第11军高级作战参谋天野正一开始接要各师团的电话。

冈村宁次被调走后,他的助手作战主任参谋宫崎周一在几个月前也回国做了第7师团的联队长。现在,第11军作战经验最丰富的人,显然是天野正一了,枣宜会战真正的指挥者。

1940年5月1日,右翼日军第3师团、第40师团石本支队,从信阳顺着桐柏山向西南方向行动,大战打响了。

5月2日,左翼第13师团从钟祥穿越大洪山,沿汉水东岸北上。

中路第39师团、第6师团池田支队从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随县出发,向西北的枣阳进攻。

担负“中央突破”任务的本应是强劲部队,但最初被园部和一郎放在中路的只有最弱的第39师团。在天野提醒下,才搭配上第6师团池田支队。

最先跟日军接火的是中路黄琪翔集团军所辖的第48军。徐州会战中表现突出的桂军将校凌压西所率第189师扼守的大竹山,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日军第39师团炮击过后,以疏散队形冲锋。

凌压西的部队刚刚补充了不少广西新兵,韦万宁是其中之一,他后来回忆:“……我趴在半山腰的战壕里,腿一直哆嗦。我们这个连,除连长外,都是新兵,没人知道这仗怎么打,甚至排长也不知道。虽然在广西受过一点训练,但那毕竟仅仅是训练啊,而且时间也不长,所以等鬼子冲上来的这个过程真煎熬。在此之前,连长告诉过我们,敌人不到200米内不准开枪,谁胡乱开枪暴露了目标,就当场毙了谁。但200米有多远?我不知道。反正我想,只要有人开第一枪,我就打。”

日军炮击大竹山时,凌压西叫他的士兵挨在战壕和掩体里一动不动。这是中国军队对付炮击的最常见办法。就是说,你发炮时,我忍着,如果有人被炸死了,只能怪自己命不好。等半个多小时的炮击结束后,当鬼子开始冲锋到一定距离时,所有步枪和机枪再同时开火。

中国军队这个应对办法,第6师团池田支队已非常熟悉,他们在中国打了三年,对中国军队的战术烂熟于心。打大竹山时,池田只派出一个步兵中队进行策应,主力则是第39师团一个大队。

第39师团从1939年10月来华至今只有半年多时间,除大队长外,包括中队长在内,全部是第一次进行实战。冲锋时,跟一边的第6师团士兵比,他们就显得稚嫩和心虚多了。

开打后,久经阵战的第6师团士兵闷着头一声不吭地往前疾进,同时注意利用身边的掩护物。第39师团的士兵就不同了,胸腔中不时发出沉闷的“嗯嗯”声,显然那是紧张情绪的产物。

战壕里射出的万千子弹,尤其是马克沁重机枪的子弹,叫第39师团的日军尝到苦头,很多人还没看清楚中国士兵的模样就被撂倒了。

马克沁重机枪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在1883年发明的,虽有种种缺陷,但在当时仍属威力巨大的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会战中,德军每百米即设置一挺“马克沁”,在将近40公里的正面组成密集阵。英军十多个师冲锋后,在一天内被德军的“马克沁”射杀了多少呢?将近6万人!这是世界攻坚战史中最血腥的一幕。

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大量装备了马克沁重机枪。1940年以后,中央军各部队,每个营能拥有6挺“马克沁”,每挺配备12名士兵。但一般的部队,每个营甚至每个团只能配备两挺。

平原阵地战中,多数情况下,当中国士兵打了第一枪后,接下来可以利用的排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这个时间过后,以日军的攻击力,他们通常就会冲到眼前,刺刀战和肉搏随之开始。山地战中,时间稍微会长一点。

现在,在大竹山主阵地,两队“菜鸟”陷入厮杀。

开始的时候,第39师团的“菜鸟”被打得很惨。第二天,日机助战,凌压西的士兵死伤惨重。打到第三天,第6师团池田支队又拨过来两个中队。大竹山一线开始告急。此时,在另一翼,凌压西的友军第174师受第6师团池田支队主力猛攻,渐渐不支了。

日军发起攻击的第四天,右翼日军第3师团,正沿桐柏山向西南攻击,突然发现汤恩伯第31集团军出现在自己的右侧背,也就是北面。师团长山胁正隆立即下令停止前进,按他的说法:“第11军发动此战,意在围歼第5战区主力,而歼灭了汤恩伯集团军,也就等于完成了任务。”

对于山胁的做法,第11军司令官圆部和一郎有点不满意。按部署,第3师团必须瞄着西南的襄樊方向全力进击。经一番催促,第3师团勉强前行。

第39师团在第6师团池田支队配合下冲过大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