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下大不过一封表奏(第3/5页)

鲍信看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此时的鲍信只是个后军校尉,官阶不高。但是他善于发现,发现人间真理。

说起来很奇怪,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真理,往往是地位不高的人发现的。这些人脚踏实地,心中无藩篱,故而视野广阔。

鲍信就是如此。

鲍信对袁绍说,董卓这个人,怀有异心。不把他干掉的话,这个江山会变色啊。

袁绍无语。袁绍当然也看到了董卓的异心,但他的痛苦也在于此。

因为干不掉。

董卓他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有千军万马,他的手中捏着少帝与陈留王。此二人是在落难途中,落入董卓之手,然后被其“护送”回宫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是董卓的人质。

所以袁绍徒唤奈何。

司徒王允也徒唤奈何。

当鲍信游说袁绍未果,转投王允寻求更高层的支持时,司徒王允向他很遗憾地摊了摊手。不错,他是贵为司徒,但又能怎样呢?

这样的时代,连皇帝和太后都要逃难,命悬一线,区区一个司徒还能翻云覆雨不成?

所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世上事在此时都不可为,那就只好不为。

司徒王允作如是想。

鲍信走了。

翻着白眼走了。他的目的地是异乡。鲍信不屑于和这些患得患失的人在一起刨食。

董卓伸出一根手指头。

是大拇指。

他深情地看了半天,然后转过头,问一旁的李儒:谁做它比较好?

这样的问题,一般人其实是回答不了的。

但李儒不是一般人,他是董卓的影子,董卓心思的影子。董卓想什么,想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你。

李儒回答得干脆利落。

现在不行。不能那么赤裸裸。要含蓄。

那就让那个小皇帝继续做一阵子大拇指。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主公取而代之。

现在就取而代之。

什么意思?

小皇帝下,陈留王上。陈留王取代小皇帝坐皇位。

意义?

你说呢?

李儒没说什么,因为他很快就明白了。皇位中场换人这一招貌似无意义,实有深意存焉。从表面上看,皇位只在两个刘姓小儿中间做一个轮换游戏,仅此而已。但谁是幕后操纵者?谁是这个国家一言九鼎的力量?

只有董卓一人而已。

不错,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名正言顺,但他董卓不需要。因为他是董卓。可以制造新皇帝的董卓。

董卓来到洛阳,就是给这个国家制定规则来的。

李儒把这一切想得透透的。

万籁俱寂。

只有呼吸声。

很沉重的呼吸声。

这是董卓的家宴,却有百官来朝。

百官不敢不来朝。因为这既是给董卓面子,也是给自己位子。董卓来了,一切要重新洗牌。原来的官还能不能做下去,得巴结好董将军啊。

但是谁也没想到,董卓眼里没有他们的位子,只有皇帝的位子。趁着百官曲意奉承的当口,董卓高调提议,小皇帝下,陈留王上。乾坤需要颠倒一下。

万籁俱寂的场面由此造成。人人都在思考,自己该不该发声,该怎样发声。

不错,董卓现在对付的只是小皇帝,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换了,洗牌那是不可避免的。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董卓此项提议要是获得通过,毫无疑问他将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谁是这个国家今后制衡董卓的力量?中国,将往何处去?这都是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人人都在思考。

却人人不敢发声。

直到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悠悠忽忽地从座上站起,口齿不清地吐出两个字——

国贼。

这一剑杀鸡儆猴

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中气必不充沛。这是表与里的关系。

但是此人却不然。

虽然口齿不清,可“国贼”两个字却送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耳朵里,中气之充沛由此可见一斑。

每个人都愣住了。

只有董卓例外。他没有发愣,而是——发狠。

因为说这话的人是荆州刺史丁原。虽然荆州刺史和西凉刺史都是刺史,但很显然,董卓不是丁原。

他是可以决定丁原命运的人。

剑就这样出手了。在丁原说出“国贼”两个字后不久。

这是霸气之剑,是杀鸡儆猴之剑,带着董卓的欲望和野心,稳准狠地刺向丁原。

丁原却安然无恙。

不是董卓的剑不锋利,而是出现了意外——董卓收手了。

董卓之所以收手是因为李儒眼里看见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