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城战(第2/5页)

当然要细说起来,糜竺的计谋其实也简单。三个字:搬救兵。

既往青州田楷处搬救兵,也往北海孔融处搬救兵。糜竺建议,两处军马合为一处,里应外合,“操必退兵矣”。

陶谦深以为然。

不为别的,只为“孔融”两个字的含金量。

孔融不是一般的人。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一般的人自以为不一般,但孔融不然。孔融是真不一般。

关于这一点,河南尹李膺深有体会。

那还是在孔融十岁的时候,他想去见李膺。很显然,这样的目的不容易达到。每天,要见李膺的人太多了,一个年仅十岁的未成年人,究竟有什么天大的理由要见堂堂的河南尹呢?

却是见上了。

孔融给出的理由是“我跟你祖上李相通是亲家啊”;再给出的理由是,在很多很多年前我们孔家的老祖宗孔子问礼于你们李家的老祖宗老子,现如今,我问礼于李膺李大人,难道不应该吗?

李膺叹为观止,被一个十岁小孩的发散性思维折服了。

大中大夫陈炜却一声冷笑。他当场指着孔融的鼻子,然后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也笑了。他也当场指着陈炜的鼻子,同样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

陈炜哑口无言。这小子,真不是一般的聪明啊,脑筋急转弯玩得溜溜的。

自此,他和李膺一致认定:孔融不是一般的人,长大了必成一代伟器。

应该说,多年后,陈炜和李膺俩人的判断部分应验了。成年后的孔融成了北海太守。

当然了,北海太守不是一代伟器。可谁又能断言,孔融的人生会止步于此呢?这样的一个乱世,人人都可能成为帝王将相,已然做上太守的孔融,似乎离一代伟器的目标并不遥远。

糜竺就看好他这一点。糜竺以为,孔融是可以成伟器的,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而已。现如今,机会来了,就看孔融能不能抓住它。

那就是搏击曹操,解围徐州,做一举两得之事。所谓一举两得,在糜竺看来孔融若这么去做的话,既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又可以获取民心。毕竟,这是匡扶正义之举啊。

孔融心潮澎湃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谁比谁强多少啊?你曹操耍横,我孔融竖刀,玩的就是心跳!

他决定起兵,杀奔曹操而去。

但是世间事,往往是欲速而不达。孔融的起兵行动被一个人意外地打断了。

管亥。

管亥是黄巾军的一个头领。而做头领通常最大的问题是你得时刻为手下弟兄们的吃喝拉撒操心。现如今,管亥带领的黄巾军在这方面就成问题了。

他们没有吃的了。

便借粮。

向孔融借。借粮一万石。

只是借的方式有些粗鲁,把北海城给围了。几万黄巾军把一个偌大的北海城围得水泄不通,也把孔融的人生围得水泄不通。

他还要成为一代伟器啊,他还要和曹操试比高,如果连自家的大门都出不了,那就不是一代伟器,而是一代萎器了。

然而局面似乎是向着一代萎器的方向前行。

宗宝死了。

宗宝是孔融手下大将,他死于立功心切,死于管亥刀下。管亥用他滴血的大刀冷冰冰地告诉孔融:要粮还是要命,自己看着办。

糜竺也着急。

糜竺着急的是徐州和陶谦的安危。好几次,他差点都要和孔融说,把粮给他们吧,我们抓紧时间上路。但是这个幼稚的想法很快就被他自己给否了。

因为事到如今,这场借粮引发的血战已经跟粮食本身没有关系了,而跟北海这座城池有关系。更准确地说,是和这城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糜竺有关系。黄巾军一旦破城,城中人估计都要死翘翘。

孔融看上去有些手足无措。虽然,他不是一般的人,但现在的形势不是一般的形势,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

除非出现奇迹。

奇迹果然出现了。一个叫太史慈的年轻人在此时从城外拍马赶到,义不容辞地要做孔融的大救星。他武功高超,意志坚定,似乎是天造地设要拯救北海城于水火的那一个人。刹那间,糜竺的眼睛亮了。

因为他看到了希望。

北海的希望。徐州的希望。

起码混了个耳熟

太史慈确实不同凡响。他一个人如入无人之境枪挑围城之敌,轻轻松松地入城见到了孔融。

但是,仅此而已。

因为围城之敌依旧在,太史慈的成功只是他一个人的成功。要驱走数万敌人,一杆枪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人也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