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两个人的死(第2/2页)

曹操则继续展示他的优良品格。最新的例子体现在一捆书信上。

这是一捆燃烧着欲望与隐私的书信,取自袁绍败逃时遗留下的图书中。信上的内容是许都及军中诸人战时与袁绍暗通曲款之种种。

曹操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

不错,今天他是胜了,现在,那些曾经向袁绍暗送秋波的人与他一起欢呼胜利,一个个表情发自肺腑得很——可要是败了呢,他们也许还会欢呼胜利,一个个表情发自肺腑得很。只不过中心人物不再是他,而是袁绍。

但曹操没有快意恩仇。虽然他的心腹建议他对这些人“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拒绝了。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这话说得悲愤,却温暖人心。说完之后,曹操还采取了一个行动:将那些信付之一炬。

没有人知道曹操这样说、这样做心里是什么滋味,不过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个人,够意思啊。

同志们对曹操更忠心耿耿了。

在这场战争的善后中,曹操唯一主动杀的一个人是沮授。

但事实上,沮授不是死在曹操刀下,而是死在他自己的忠心里。

对袁绍的忠心。袁绍仓皇逃窜时,并没有来得及带走沮授。沮授的一颗心却随他而去。在接下来曹操的攻心行动中,曹操绝望地发现,这个人这辈子是不可能为他所用了。不过即便如此,曹操也没打算杀了他,而是“留于军中,厚待之。”沮授后来自取其祸是因为他偷了一匹马。沮授在曹营偷马的目的是为了逃出去继续追随袁绍。曹操这才知道,有时候留一个人不如杀一个人。只有杀了沮授,这个人才不会继续替袁绍出谋划策。

沮授死了,死在他自己的忠心里。死在袁绍不知道的某一天某一时刻。

不过,沮授不知道,自己即便逃出去也难免一死,因为袁绍不可能让他活着看自己的笑话。只是这一层的意思,谋士沮授到底不明白。

沮授死时神色不变,很有慷慨赴死的意思。这让曹操大为感慨,他叹息说:“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当然这话说得还是有矫情的成分在。如前所述,曹操是一定要沮授死的,否则,他自己都死不瞑目。

沮授死后,曹操把墓做得很气派,在黄河渡口很醒目地立着,墓碑上书“忠烈沮君之墓”,体现着曹操有容乃大的意图,令天下义士、谋士、壮士、勇士一时间景仰不已。

沮授的结局是尘埃落定了,田丰却悬而未决。

他在冀州狱中等待命运的裁决。

袁绍的喜怒哀乐,袁绍的微妙心机,都可以决定他的命运。

只是这一层道理,看守田丰的狱吏不知道。这个狱吏虽然看人无数却并不识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要识人必须先识心,很显然,看守田丰的狱吏做不到这一点。

他能做的只是贺喜。当袁绍战败的消息传来,狱吏的第一反应就是贺喜。这个天真的人儿真诚地以为,袁绍败了,田丰胜了,就像田丰田大谋士当初所预计的那样。

田丰却轻叹一口气。为狱吏的天真,也为自己的命运。

不错,表面上看,袁绍是败了,他田丰准确地猜到了这场战争的结局,可问题的关键是,战争的结局其实也就是他命运的结局,因为袁绍肯定会让他死翘翘的。

不为别的,就为四个字。恼羞成怒。

田丰淡然地对狱吏说:“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

狱吏不以为然。田丰的话在他听来太背离生活常识了,他不相信。

很快,这个天真而自信的狱吏就相信了。因为田丰死了。

死在袁绍恼羞成怒的刀下。袁绍用这把恼羞成怒的刀告诉狱吏,人世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太笨的人要死,太聪明的人也要死。做人,始终要战战兢兢。

狱吏果然战战兢兢了。一方面是惊骇于袁绍恼羞成怒的刀,另一方面则是惊骇于田丰的临终遗言。田丰的临终遗言说得很悲愤,充满了懊悔的意思。他是这样说的:“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真是后悔也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