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过招(第2/5页)

刘备激动了,他伸出大拇指:高!实在是高!……可我现在担心,江东会不会派人来呢?他们要不来人,我们总不能腆着脸上吧……

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再说一句话。因为该说的都已经说完了,至于来不来人,在他看来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就像太阳明天照常升起一样,诸葛亮以为,那不是假设,而是事实。

他现在需要的,就是等待和养精蓄锐。

鲁肃表情沉痛地来了,来吊丧。

刘备不知道在鲁肃表情沉痛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但是诸葛亮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欢喜,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沉痛。当年孙策亡时,襄阳未曾遣人去吊丧,因为江东与刘家有杀父之仇,不通庆吊之礼。现如今,形势比人强,孙权强压杀父之仇不报,差鲁肃前来吊丧,只能说明一点——别有用心。

诸葛亮欢迎这样的别有用心。他对刘备说,鲁肃到了以后,若问起曹操的动静,主公只推不知道就可以了,如果鲁肃再三问起,主公只说去问诸葛亮好了。一切由我来安排。

诸葛亮果然料事如神。因为鲁肃对曹操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但是诸葛亮却对此半遮半掩,让鲁肃愈发的好奇。这个世界似乎就是这样,隐秘的东西才是值钱的,没有秘密的东西则毫无价值。诸葛亮深知这一点。

接下来,他愈发地云山雾罩,跟鲁肃透露了一个新秘密。诸葛亮说:“使君(刘备)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这让鲁肃觉得自己统战的目的没有达到,内心隐隐感到不安了——刘备不能走,刘备走了,他怎么回江东交代?

鲁肃开始有倾向性地发表意见。他一方面诋毁吴臣的气度,说他粮少兵微,自不能保,怎能容人;另一方面猛夸孙权的有容乃大——“孙将军虎踞六郡,兵精粮足,又极敬贤礼士,江表英雄,多归附之。今为君计。莫若遣心腹往结东吴,以共图大事。”

呵呵,诸葛亮要的就是这最后一句话——被人请上门去,而不是自己求上门去。的确,两种上门的价值大不相同,前者是尊贵的,有价值的,可以待价而沽的;后者则是卑微的,不可以讨价还价的。

当然,为了把戏做足,诸葛亮继续忸怩作态,说:“刘使君与孙将军自来无旧,恐虚费词说。且别无心腹之人可使。”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因为刘备与孙权不熟,所以没有强烈的投靠意识,而“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表达的是熟人好办事的意思,诸葛亮似乎是向鲁肃透露,去孙权处目前不是刘备的首选行动;二是真去江东的话没有心腹之人可使。这里面又有两层意思,其一还是不熟,不好办事;二是老兄你看着办吧,如果你真需要我们去,这个穿针引线的人还是要解决的……

鲁肃听出了诸葛亮的意思。为了把事情做成,他立刻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穿针引线的人好说,一是先生之兄诸葛瑾,现在是江东参谋,每天都盼望着与先生相见呢。另外就是我鲁肃,愿与公同见孙将军,共议大事,共议大事啊。

诸葛亮至此长嘘一口气,觉得自己可以有尊严地上门了。

刘备却不让诸葛亮走。他的表情是依依不舍、肝肠寸断的。起码在鲁肃看来是这样。刘备对鲁肃说,诸葛亮是我老师,顷刻不可相离,怎么可以去江东呢?我可不希望他成为第二个徐庶!

刘备的话让鲁肃愈发觉出诸葛亮的珍贵。这样的珍贵在他看来就是孙刘联盟的珍贵。所以接下来,鲁肃的重要任务就是做刘备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后者放诸葛亮去江东。

诸葛亮心里暗叫一声好,刘备刘大哥这戏演得,妙。一个不放,一个力争,他诸葛亮的价值就被烘云托月了。鲁肃如果回江东将诸葛亮得来不易的情形一汇报,那刘备在联盟中的位置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缺一不可的了。

刘备也果然知戏、入戏,对鲁肃的再三请求只是不理不睬。鲁肃一脸焦灼,无可奈何。这个老实人到此时要哭的心都有了。诸葛亮看戏演得差不多了,再演就过了,就对刘备如是说道:“事急矣,请奉命一行。”刘备这才老大不情愿地放行,让诸葛亮跟着鲁肃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面见孙权,见机完成孙刘结盟共抗曹操之大计。

猎手与猎物

鸦雀无声。鸦雀无声的不仅是空气,还有人心。

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都很沉重。这是沉重的柴桑。这是沉重的会议。没有人说话——孙权和他的百官们。

原因是出现了一封信。一封改变历史进程的信,此刻拿在了孙权手上。

是曹操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