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幽怨(第3/5页)

曹仁果然蠢蠢欲动,在得知周瑜已经死亡的消息之后。事实上在黄昏时分,曹仁就已经听到吴军帐中哀声四起,紧接着有线报说周瑜箭疮大发作而死,各寨都挂孝哀悼。

曹仁刚开始没有轻信。战争是残酷的,轻信是要付出代价的,曹仁需要的是确信。

在这关键时刻,曹仁要的东西来了。有人向他投降。是周瑜手下连夜跑过来的十多个军士。他们向曹仁报告,周瑜真的死了,死于阵前金疮碎裂。所以今天各寨都挂孝哀悼。

当然了,这十多个军士要说的不止这些,还包括他们投降曹仁的原因——被程普无故辱打,实在活不下去了。

但是,即便事情走到这一步,曹仁还是没有确信。黄盖的教训太深刻了,苦肉计现在已是尽人皆知的计谋。曹仁担心,这又是一出苦肉计。

好在这十多个军士中有两个是被掳走的曹兵,他们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这绝不是苦肉计,而是活不下去了,他们也跑回来找一条生路……

曹仁便下定决心,做一件大事——劫寨。今晚便去劫寨,夺周瑜之尸,斩其首级,送赴许都,以便让曹操高兴高兴。

毫无疑问,这次劫寨以失败告终。曹仁倾巢出动,却掉入周瑜的陷阱。他们初更后出城,来到周瑜寨门,却不见一人,只见虚插旗枪而已。这个套路,曹仁太熟悉了。呵呵,这是老鼠给猫当伴娘——有去无回啊……

便跑路。在损失大半人马之后,曹仁总算捡了条性命,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逃到襄阳去了。那心情,相当的痛苦和失落。

周瑜的心情也相当的痛苦和失落。不错,曹仁是被打跑了,但周瑜却发现,胜利果实却不是他的——南郡城被赵云趁乱给占了。

他也是个失败者。人世间的事,成为一个失败者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明胜利在望却一无所获。

周瑜大怒,下令攻城。可城上乱箭齐射。周瑜已然没有咸鱼翻身的可能了。更要命的是坏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一是诸葛亮得了南郡之后,竟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城的守军来救,与此同时却教张飞袭了荆州。二是夏侯惇守在襄阳,同样被诸葛亮派人用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骗他倾巢出动,然后诸葛亮教关羽袭取襄阳。

如此,南郡、荆州、襄阳三处城池,全不费力地落入刘备之手。

周瑜又开始喷血了。这一次不是做秀,是真正的气血为之上涌——见过狡猾的,没见过如此狡猾的,诸葛亮欺人太甚啊……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半条命已然被诸葛亮夺走。

周瑜咬牙切齿地说道: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

这话说得是有些狠了,因为连“村夫”二字都骂上了,可见周瑜气极已是口不择言。

不错,周瑜周大都督是风流倜傥、温文尔雅之人,一般情况下骂人是不带脏字的,可是面对诸葛亮如此采摘他的胜利果实,周瑜觉得,没必要对这个人温文尔雅了。

错误是他人指出来的

鲁肃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帮助周瑜去与诸葛亮对决,还是劝他冷静下来从长计议,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已不能再打擦边球了——周瑜都吐血了,诸葛亮要是再玩什么花招,一代风流才子周瑜恐怕就要与世长辞了。

他当然不是心向诸葛亮——在此之前,鲁肃对诸葛亮的才能是欣赏的,他之所以一直劝阻周瑜不要在当前情况下与诸葛亮你死我活,是从东吴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出的理性反应。

这是一种政治判断,也是一种政治智慧。即便到现在,鲁肃也未改初衷。

鲁肃言辞恳切地对周瑜说,都督想起兵与刘备、诸葛亮共决雌雄,夺回城池的想法我理解,很理解。但是我以为,不可以的。咱现在与曹操相持,表面上赢了赤壁之战,可曹操依旧很强大,总之我们和他尚未分出成败。主公现在力攻合淝,还没拿下,要是在这个时刻我们自家互相吞并,倘若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何况刘备过去曾投靠过曹操,若逼他太急的话,他要献了城池,联合曹操一同攻打东吴,那我们怎么办啊?

周瑜听了,觉得鲁肃说得是有道理。刘备这个人,从来就是寄人篱下,为了生存,常常反水,都搞不清谁才是他真正的朋友——也许他身边的两个小弟弟是,可除此之外呢?

周瑜一片茫然。茫然之中愤怒依旧不减。他对鲁肃说,这事我越想越亏得慌啊。咱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好不容易赶跑了曹操。他倒好,吃现成的去了,天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行,我一定要找他问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