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盐铁争誉 第二章皇帝、盖主和上官桀父子(第4/5页)

上官桀指的是去年秋天的一件事,李充国是上官桀的岳父的族人,一向

深得他岳父的喜爱。某日晚上喝醉了,不小心闯入未央宫,被郎中卫卒捕获,下狱劾奏为大逆不道,当判弃市。岳父请求上官桀帮忙解救,上官桀上书皇帝宽贷,却被霍光驳回,执意判处李充国死刑。上官桀无奈,只好去求盖主。盖主亲自向皇帝求情,并愿意纳马二十匹赎罪。皇帝答应了盖主的请求,要求霍光赦免李充国。霍光不好再驳回皇帝的面子,只好答应了。

不过是二十匹马的事,将军何必放在心上。盖主安慰上官桀道。

岂止是二十匹马的事?上官桀突然发怒了,我上官桀虽然不是富可敌国,却也不在乎这二十匹马。霍光那狗贼根本就不允许老臣纳钱为李充国赎罪。

那也能理解,毕竟大逆无道罪是不适合赎刑的。丁外人刚才在自斟自饮,这时又突然插了一句。

上官桀惊奇地看着丁外人道,丁君此言差矣,李充国不过是醉后脑子不清楚,不小心阑入未央宫,这算什么大逆不道?霍光那狗贼分明是跟我作对。

可能霍光是有恃无恐罢。丁外人道,上官将军可不能坐以待毙啊。

上官桀怒道,我怎么会坐以待毙,哼,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上官安见丁外人说话奇怪,大异以前,不由得酸溜溜地说,丁君今天怎么了,莫不是怪臣父子不能为君求得封侯的缘故。如果是,臣父子可以负荆请罪,谁叫臣父子没有本事呢。

盖主打断他道,好了,上官将军,少君怎么会怪你呢。都是霍光从中作梗,少君也不是不知道。你们两个先出去罢,宫中耳目众多,你们在这里待久了,万一传到霍光耳朵里,让他起了疑心,我们就很被动了。

上官桀道,那好,臣父子就出去了。他们稽首行礼,躬身退出了温室殿。

盖主送他们到门口,上官桀回过头,低声道,老臣觉得丁君神色有点异样,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没有?

盖主道,将军多心了。少君他跟着我已经有十多年,可以说是心腹股肱,将军无须顾虑。

上官桀道,嗯,那老臣就放心了。燕王那边,不知道最近有没有书信来?

他最近派了使者来过,我把将军搜集的有关霍光的过失都交给了他。不过这次不能再犯去年时错误了,要过一段时间,找准机会再上书,以免皇帝怀疑。

去年,燕王派人上书告发霍光图谋不轨,任用心腹,意欲颠覆朝廷,并列

举了几项证据:大将军长史杨敞没有点滴功劳,却一下晋升为大司农,位列九卿;霍光本人去简阅羽林军,道上称跸,排场和皇帝一样;命令太官为自己供应饮食……最后,燕王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希望能来到长安,保卫皇帝,以防奸臣有倾覆宗庙的阴谋。可是十四岁的皇帝接到奏章却怒道,这书信分明有诈。大将军简阅羽林军,不过是上个月的事。从长安到燕国,路途五千里,燕王怎么会一下子知道?分明是有奸人想陷害大将军。并警告左右大臣,如果以后有人敢上书告霍光,全部下狱。同时下诏,命令追查上书告霍光的是什么人,一定有奸事,需要穷治。上官桀假装劝谏皇帝,说这点小事,不值得兴师动众。可是皇帝不听。上官桀大恐,因为上书人是他安排的,如果被捕,一定会牵连到他。他也只好赶快将上书人毒死,绝了后患。但到底很长一段时间都寝食不安。

上官桀道,吃一堑,长一智。长公主就放心罢,老臣明白。不过老臣有一个忧虑,如果万一劾奏霍光再不成功,我们怎么办?

那再作计议。将军也先回去,我会好好安排的。盖主道。

上官桀、上官安父子走出未央宫,上了马车,拉下车帘。上官安道,大人,情况越来越不妙了,而盖主又不肯下决心,大人看怎么办?

你说怎么办?上官桀反问道。

能怎么办?实在不行,就只有发兵了。上官安拍了拍车较,斩钉截铁地说。

可是,上官桀迟疑地说,我们上官家能有多少兵可发呢?往年卫太子造反,以储君之位,矫诏发兵,也不过十多万之众,先帝一怒,旋即束手自杀。我们的地位和卫太子当年可是相悬天壤啊。

虽然我们人不多,但世易时移,和卫太子当年面对的情况究竟不一样,至少出其不意,除掉霍光是完全可能的。上官安道。他想了一下,补充道,看长公主的意思,恐怕不肯下决心,对皇帝也颇有感情。可是一旦我们除掉霍光,皇帝也不能让他在位了。他本来就倚重霍光而对我们颇有戒心,如果留着他,他壮大后,一定会借机报仇,那时我们父子恐怕也难保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