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就霸业的第一步(第3/5页)

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秦国和晋国是邻居,但在春秋时代的关系极为复杂,可以说是既联合又斗争。联合的时候,代代联姻,好得如胶似漆,所以后世才有“秦晋之好”的成语;但是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另一方就会立刻扑上去狠狠地咬一口,前面所说穆公元年进攻的茅津,就在晋国。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

穆公五年,晋献公灭了虞国和虢国,怎么灭的呢?简单地说,虞国和虢国在战略形势上本为一体,两国唇齿相依,如果团结一致,他国就很难进攻。于是晋献公想了个好办法,他送了虞国珍贵的玉璧和宝马,要求借道攻打虢国。

晋强虞弱,礼物已经送来了。如果你不答应,就得先面对晋国的进攻。但如果你答应,兄弟之邦的虢国就会灭亡。请问你答应还是不答应?

虞国大夫劝国君不可答应,认为晋国灭掉虢国后,虞国也保不住。虞国国君听见这话,他怎么回答呢?他因为舍不得晋国的宝物,于是说:“晋国和我国都是姬姓之国,有同姓之亲,不会攻打我们的。”决定答应借道。结果晋国灭了虢国后,立刻顺路把虞国也灭了,后世“唇亡齿寒”的典故就从这里来的。

我每次读到这里,就感觉极其可笑和悲哀。你姓姬,问题是虢国也姓姬啊!晋国能灭虢国,他为什么就会放过你呢?过去晋国的公族们为了争位,不要说同姓,就连同族间也彼此攻伐残杀,毫不留情。你居然会相信晋国,想仰赖他们的善意来保全自己?这位虞国国君生在乱世,竟然会有这么幼稚的想法,活该要亡国!

历史告诉我们,其实人会被骗,往往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贪。所以太史公要特别写虞国的灭亡,不过是“以璧马赂于虞故也”,简单地说就是“欲令智昏”罢了。

这两个小国的灭亡,本来不关秦国的事,为何《史记•秦本纪》要特别记载呢?因为虞国大夫中,有一个未来对秦国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叫百里。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

百里奚是谁?百里奚本来是虞国的大夫,是一个极为贤能的人。虞国灭亡后,百里奚成了俘虏,晋献公把百里奚当成是秦穆公夫人陪嫁的奴隶,把他送到秦国去。百里奚不愿当奴隶,于是他就从秦国逃亡,跑到楚国宛城去,结果被楚国的老百姓给抓起来了。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极为贤能,知道这件事后就急着要用重金把他赎回来。但后来转念一想,我拿这么多的财物要去赎百里奚,楚国人不就知道他价值非凡了吗?万一因此不愿送回百里奚,想借此漫天喊价,那怎么办呢?

于是穆公派人去跟楚国人说:“我夫人陪嫁的奴隶百里奚在你们那里,我就拿五张黑羊皮来赎他吧!”五张黑羊皮是很低廉的价钱,楚国人就以为百里奚这个人无关紧要,于是就轻易把百里奚卖回给秦穆公。

《庄子》中有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家传一种防止冻裂的不龟手之药,靠着这个秘方,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冬天从不怕手冻裂。后来有人听说此事,愿以百金求购。这个宋国人就想,我家靠着这种药漂洗丝絮不过赚得数金,如今一口气可得百金,当然要卖!结果买到秘方的人,转头就把秘方卖给吴王,让吴国的军队从此不怕冬天渡河,于是战胜了越国。吴王为了酬谢他的大功,不惜分封土地给他。所以,同样是不龟手之药,有人只能用来漂洗丝絮,有人就能用来得到大富贵,这就是智慧的差别。

秦穆公用的,其实不过就是杀价的智慧罢了。杀价的能手都知道,绝不能让店主人看出你一心想要的东西,否则他会就地起价,至少绝不降价。必须装作一副可有可无的模样,才有低价买到的可能。同样的智慧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人可以买到便宜的包包,有人却可以买到让秦国称霸的大才。

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

为什么晋献公忽视百里奚?为什么楚国人这么低价把他卖掉?到这里答案终于揭晓,原来他已经七十多岁了!

在今天平均寿命这么长的时代,七十多岁大多都是早已退休的老人,何况是在春秋时代!在当时的人来看,这就是个快死的老头儿,已经没有办法再从政了,所以才忽视之,楚人甚至是把他当成囚犯送回秦国的。可是秦穆公怎么做?穆公亲手将他从囚笼中释放出来,然后诚恳地向他请教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