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五章 朝鲜的“北伐”建议(第3/3页)

孝宗以“北伐”为国是,借口防备大明永初沿海袭扰之事,全面推进扩军计划。顺治六年(1649年),他任命李时昉为守御使,负责整顿拱卫京畿的守御厅,下设广州(南汉山城)、杨州、竹山、原州四营,以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卫力量。今年二月,又将守御厅下属的牙兵改编为炮手(鸟枪手)和射手。

三月,李淏任命李浣为御营大将,负责整顿和扩充中央军御营厅。八月,孝宗移拜李浣为训练大将,又对另一支中央军——训练都监进行整顿和扩充。当时训练都监兵约5000人,李淏还计划将训练都监兵扩充到10000人。

去年年底,随着多尔衮的死去,清朝对朝鲜的干涉大幅减少,使李淏得以开始大张旗鼓地准备北伐事业。李淏内心对清朝是非常敌视的,他感叹若不是年年朝贡,朝鲜的财政状况也不会如此糟糕。此外他更是积极酝酿北伐论,计划在自己五十岁前与清朝决战。

李淏单独召见宋时烈于昌德宫熙政堂,曾和盘托出他北伐的抱负。李淏自信“熟知彼中形势及山川道里”,因此对清朝没有“畏慑之心”。他的北伐论是建立在“满清崩溃论”的基础上,即他判断“彼虏有必亡之势”,依据如下:

皇太极兄弟众多,顺治帝兄弟稀少;

皇太极时人才济济,顺治帝时都是庸劣之辈;

皇太极时崇尚武事,顺治帝时日益汉化,武事渐废;

顺治帝“虽曰英雄,荒于酒色已甚,其势不久”。

他认为北伐的可行性在于,中原豪杰义士会群起响应,满清已开始不尚武事,辽沈防备空虚。另外,朝鲜向清所贡岁币都在辽沈,北伐期间可资军用。丁卯、丙子胡乱中还有数万朝鲜俘虏,可为内应。

因此,孝宗计划在十年内培养精锐鸟铳兵10万人,等待清朝内乱,然后出兵直抵山海关外,强调“大概今日事,于吾身不能有为,则将不能有为矣”。

听了朝鲜使者“联明击奴”和相约择时“北伐”的建议后,耽罗岛上的大明官员和将领如何敢自专。随即热情款待朝鲜来使,并派出一艘快船,将此间消息报与登莱,请朝廷派出阁臣要员前来与朝鲜协商停战及联合作战之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