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二章 “工艺革命”(第3/3页)

分工和流水作业实施的前提,必须是标准化的制定,比如重量、长度,以及加工的精度。

众所周知,因为齐国人口不丰,劳力短缺,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在工业生产方面,大范围的使用机械操作,从简单的旋床、钻床、磨床,以及拔丝机、轧延机、起重机,甚至两吨重的重力锤,到复杂的水力纺纱机械、大型的织布机等。

通过十余年的不断强化和教育,各种标准的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容积单位,已逐渐灌输于众多学者和工匠的脑海里,初步形成了工业制造标准的概念。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技术进化史。从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最大的变化就是利用标准的通用部件进行大规模生产。可以说,通用部件和互换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机器时代的最大特色,也是大量生产的前提。

通用部件和互换技术在后世的19世纪初期,开始在美国大范围推广,被认为是美国制造体系诞生的标志,更是被称为一场“工艺革命”。层出不穷的专用机床使得工厂得以用较低的成本,大量生产工艺复杂的制成品,与此同时,零部件的标准化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苏绍平在他的“苏记”被服厂将整套服装简单地分为若干“部件”,交与不同的工人制作,然后使用流水化的作业模式,分步“组装”,制成一件件标准化的成衣。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工厂的生产效率从以前的每日不足四十套,迅速提升到每日达两百余套。随着工人手头动作的逐渐熟练,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最终稳定在每日两百六十多套。使得整体效率足足提升了六倍之多。

专业的分工使每个人只会一种工序,完成整个产品必须与其他人合作,这导致个体越来越难以离开社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齐国工业制造当中的专业分工会越来越细,专业的工人(工匠)与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几乎会无法沟通。

规则的时间、发达的生产力、愈加丰富的商品、对时空的超越、标准化的产品、高效的机器、强大的集权控制和集体依赖,这些或许将构成机器时代的人类文明。这种文明可能会抹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地域差别与历史差别或也将被机器一概抹平。

但是,这种机器工业的文明,也将助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迅速崛起,最终将会引导或者推动这个国家无可抑制地去不断扩张,不断向海洋的尽头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