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势崩(第3/3页)

无奈之下,明军暂时停止了攻城,等待火炮从济宁慢慢输送至此,再行攻击。

尽管明军暂时顿兵于济南城下,但他们这般长驱直入,如此迅捷地杀入山东腹地,还是将齐国驻大明的军事参谋团给震惊得无以复加。

尼玛的,这明军什么时候变得这般强大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连续攻克徐州、济宁、东昌府等数座重镇,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直接杀到了清虏腹地。距离清虏统治核心地带-河北地区,仅一步之遥。

还有就是,清军怎么会如此拉跨,数万八旗精锐,难道都是泥捏的吗?预想中的两军激烈碰撞厮杀,根本就没出现过。

面对这种情势,齐国驻大明的军事人员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军情推演,他们均认为,若是清军再不做出调整,进行一番强硬反击,遏制明军的汹涌攻势,清虏有很大概率会再丢掉山东。如此,明军便可侧击河南,配合湖广地区的白文选部,夺取中原,继而与东路明军在河北会师,进逼京师。

这样一来的话,这清虏的情势将会变得非常危急,一个不好,就有可能被明军团灭于京师,或者被彻底逐出关内。

其实,在齐国军政官员心里,是不怎么期望大陆统一的。明清对峙,分立南北朝,对齐国而言,是最为有利的。只有这样,大明才不敢得罪齐国,并在一定程度上默许齐国大规模地进行移民。同时,两强并立的局面,也使得他们双方都无法专注于海上力量的建设,便于齐国控制大陆的对外贸易,攥取巨大的商业利益。

因而,齐国驻大明的军事将领在应对这种情势时,便产生了两种意见。一个是,对明军使绊子,延缓或者阻碍他们的顺利推进,给清军动员和集结军队提供充裕的时间;另一个是,静待明清两方的最终战争结果,若是清虏彻底败亡,则在关键时刻,联合云州、朝鲜,趁势出兵辽东,并将明军堵在辽西走廊。如此,给未来统一的大明,埋下一个巨大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