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发展中的教育(第2/3页)

三百二十多名师生兴高采烈地进入这座新建成的漂亮中学,结束了兴安没有中学的历史。此前,包括兴安在内的周边数个乡镇均归属于北边二十多公里的太康县(今澳洲弗兰克斯顿市)管辖,一直没有建立中学。以至于附近乡镇所有升入中学的学生,不得不长途跋涉至太康中学就读。

1669年、1670年,连续两个移民季里,齐国先后从大明转运了五十余万难民。而位于汉洲南方的南都府,因为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也在两年时间里,被分配了四万多移民。

南都府辖下部分乡镇在接纳了大量的人口,并扩充了更多的村屯和定居点后,不论是管辖区域,还是建制人口规模,都已符合建县标准。而兴安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去年六月顺势成立。按照内阁教育部的指导规定,每个县必须配备一所中级学堂,以为国家培养初级人才。遂于去年申请建校资金,并很快获批,然后在不到十六个月的时间里,就建起了这座初级中学校。

在齐国,法令规定所有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须入读就近的乡镇基础小学堂,修业四年后,继续入读初级中学,学制两年。完成义务教育后,初级中学结业的学生会通过考试和挑选,优秀者升入高级中学,其余学生或就读各类技术培训学校,成为一名工人,或者回家务农,待年满十八岁后,政府将择地区予其授田。

高级中学堂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学习后,会参加国内的十几所大学堂的入学考试,成绩优秀者将获得进入大学堂的资格。

齐国目前实行为期六年的强制初、中级教育,主要培养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教育部门按照大王最早提出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时期首次创立年级、班级、学科的概念,并在三十多年里,培育出大批能适用于基础教育的老师。

到了高级中学,教学科目已含有农业知识、手工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简单的物理、化学知识,汉洲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中国历史,同时还注重体育和劳动教育,普遍采用实物教学法。

最早时期师范教育在十几年前也有所改革。齐国的师资培养机构始于1639年建业城所设立的教师养成所,随后几年,又改成建业师范大学堂。此后,在威海(今澳洲凯恩斯市)、云阳(今澳洲麦凯市)、大兴(今澳洲布里斯班市)、桂州(今澳洲珀斯市)、南都等地先后设立师范学校。

1665年1月1日,内阁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教谕资格考试的敕令,敕令规定只有通过教育部专业考试者才能获得教谕证书,有了证书才能被任用。证书分三种:只教高年级的教谕资格证书、只教低年级的教谕资格证书和兼教高、低年级的教谕资格证书。

由于工商业的迅猛发展,齐国最早开办的天工学院这座综合性的“数学和机械实科学校“性质的大学堂,传授工业实用科目。后来又建立了以了“经济、数学综合实科学校”性质的建业大学堂。

随后十几年,与实科学校教育发展相适应,国内数所以建业大学堂为模式的农、林、医、机械、采矿以及其他应用科学领域的高等技术学堂也相继建立起来。

作为各类职业学堂前身的“普通补习学堂”其实早就在三十年前就出现。这种学堂主要是为读过几年义务教育的在职青年和新近移民工人入岗进行培训而创办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各种培训职业学堂相继建立。这些专业学堂可以按需扩大,旨在向学生传授早期工业社会所需的生存技能。

职业学堂的专业门类很多,例如有理发、烤饼、裁缝、制鞋、陶瓷、印刷、船舶驾驶、钟表、机械、园艺、药材、簿记等等,加上各种各样的专门学校,在齐国逐步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

这时期,齐国的幼儿园、托儿所在王室的推动下也有很大发展,国内各个府县城镇,由政府或互助社建立的幼儿园、托儿所陆续出现,为工厂和农场中操劳于工作的父母多少省却了照看的精力。

随着人口规模的日益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数量不断增加。1640~1669年间,新建的学校达一千二百多所。而职业教育与实科学校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可以说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反观这个时期的欧洲国家,尽管他们创办的大学历史极为悠久,甚至最早可以追溯至11世纪(1),但延续至今,大部分皆为古典大学,主要以神学、法学以及哲学等人文学科为主,经院哲学、烦琐哲学方式仍没有被完全排除,甚至又产生了新的烦琐哲学。与早期大学相比,虽然大学的智力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当时一般智力水平发展的速度。当时划时代的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这些著名的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