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机器的可怕(第3/3页)

“那以后,这工厂里还要我们这些打零工的人不?”汤永中心有不甘地问道。

“我想工厂里多半是不需要人工来梳理那些羊毛了。”

“哎,那以后岂不是就少了一个赚取额外收入的机会了?”汤永中脸上带着几分失落,“我还琢磨着,可以为你和几个弟弟能多积攒一些嫁妆和聘礼呢。”

“爹,我工厂做工,差不多每个月都可以赚三块钱……”汤成燕脸上带着一丝不自然的表情。

“哎,你是不晓得,现在男子娶个媳妇,要给的聘礼那是越来越高了。”汤永中摇头苦笑,“你说这好好的活计,怎么就让一个机器给替代了呢?……这天杀的机器,不该有呀!”

在齐国的诸多工厂里,使用机器不仅可以实现用熟练程度较低的劳动代替熟练程度较高的劳动,而且更为有利的是,它能节约劳动力,一台机器可以实现数人乃至数十人的工作效率。对于工厂主来说,添置机器与增加人手没有太大区别。

既然机器比工人的代价低,那他就不需要去增加工人,甚至用更少的工人,只要有机器,同样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

从人与工具的传统关系来说,机器的出现并不是取代了人,而是赋予工具以人才有的技能,工具变成机器的一部分。虽然,机器还需要人来操作,但却不再需要人的技能了。工人的技能已经转移到了机器身上,工人与工具从此被彻底隔离,离开了机器,工人可能将一无是处。

在过去,人们一般是按照大自然的样子制造器具,比如中国古代的指南车,就必须以一个雕刻的人像来指示方向,这个木雕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类似的还有龙舟和木马。因此,在那个时期,各种器具实际上只是大自然的仿制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充满理性主义的技术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车轮的发明,就是这种分离的早期尝试中一个杰出的案例。

在齐国,作为功用和效率的工具,机器革新也在这种情势下就开始了,蒸汽机(或部分)代替了马,钢铁(或部分)代替了木材,水泥代替了石头,以及望远镜、显微镜、钟表、各种精密仪器……

在国内的机械制造业中,曾流传着当今皇帝陛下的一个大胆预言,“在未来,人们最终将会制造出这样的机器,巨大的船只需要数个人操纵驾驶,其速度之快,即使水手成群都难以达到;制造出来的战车不用动物来拉拽,但可以达到惊人的速度;制造的飞行器像鸟一样飞翔在天空之中,乘客可以舒适地坐在其中思考任何问题;机器还可以在海底或河底行驶,而无虞淹没于水;一种小巧的机器,可以做到神话当中那般千里传音……”

机器的出现,尤其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整个齐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飞跃的契机,使整个工业生产效率,得到急剧的提升。

在传统经济中,人,即使不是唯一的动力来源,也是主要的动力来源。人体肌肉的力量构成了古代社会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人力资源的丰富,使其更为廉价,让人力成本远低于畜力成本,甚至水力和风力。

但是,人是一种脆弱的动物,与很多动物相比,人类的身体并不强壮。一个人可以产生的持续动力大约只有0.1马力左右;在极短的时间内,或许可以达到一匹马力。可以说,古代社会的主要推动力,永远是人类那微不足道的0.1匹马力。古埃及修建胡夫金字塔用了10万人20年之力,秦始皇陵的营建用了39年,“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相比古代中国而言,中世纪欧洲在机器动力技术上要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那个时期,风力和水力驱动的磨坊几乎就是众所周知的唯一的一种工业机器。风力、水力属于自然动力,本身不需要成本,但缺点是自然环境的限制。不过,这为人们打开了制造动力机器的思想源泉。

在蒸汽机未开发前,齐国最早的工业基地,建业和黑山两地的诸多工场,不得不设在水流量大的河流旁边,工业因此被禁锢在一个局部的地区,甚至交通极为不便,而且还时常受到雨季和旱季水量变化的影响。

当实用的蒸汽机出现后,齐国工业的布局,随之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不再局限于地理条件和自然的力量。

一切机器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如果说水力解放了人力,那么齐国目前正在逐步推进的蒸汽机工业就解放了地理限制,使工业获得了一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