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技术转移(第3/3页)

大明的统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巨大市场。这样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且具有完整购买力的市场对,于初步工业化的齐国而言简直就是最重要的催化剂。虽然大明受齐国的影响,开始重建市舶司,构筑自己的海关,使得齐国的商品短时间内不能一涌而入,但作为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影响,根本不是一个海关就能解决的(特别是基于封建农业国的控制力)。

不过呢,按理说,一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设备是不应该售卖给大明这种本身就据有棉纺优势的国家,以免提升其竞争力,威胁齐国的纺织品市场。

当然,人家就算没有先进技术和设备,凭借其低廉的人工成本,也让齐国的棉纺织品无法挤进大明的市场。

但是,放松部分先进技术和设备出口至大明的贸易禁令,却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首肯。他曾向内阁建言,以齐国目前以及未来若干年的棉纺织发展趋势来看,在垄断了南洋、印度、波斯、阿拉伯、非洲(非洲东海岸)以及奥斯曼等国家地区后,根本无法再将大明和日本的市场全部吃下。

既然如此,何若让与大明。另外,以江南之地,遍及棉花,稻粮栽种不及耕地十之一二,数千万人口所需粮食,皆由外地粜入。而齐国在掌控了广南、安南(郑氏)、占城、柬埔寨和暹罗的稻米贸易垄断权后,通过极为优势的海运方式,几乎间接控制了江南的粮食供应,赚取的贸易利润,未必少于棉纺织产品。

在规划进行技术转移的过程中,齐国几家大型贸易商社就在数年时间里,通过不断拉高棉花收购价格,使得江南所有棉纺织工场(包括个体织户)不断承受原材料成本高启的压力。因而,当齐国行将售卖国内淘汰纺织技术和设备时,由不得大明诸多布行、织场为之动心。

不过,齐国这种以技术转移的方式,向大明出口大量先进纺织技术和设备,势必会损害那些农村个体织工的利益,甚至会造成无数农户的经济破产和生活陷入困顿。

在江南各地,若是两名妇女合作织布一天,可得棉布一匹,其收益大概在一钱一分银子(1石米约八钱银子),可供五口之家旬日所需。而在这个时期,农村的一般短工,“日给食银五分”,尚不及妇人一日织布所得。

当这些独立的、个体的农村织户在面对效率惊人、产出巨大的专业纺织设备面前,势必会遭到无情地冲击,进而被残酷的市场所逐步淘汰,或者沦为机械而麻木的织工,或者陷入彷徨无依的贫困当中。

不论是繁花似锦的商品大潮,还是以纺织为引的技术革命,滔滔大势之下,无数的百姓,犹如激流中的一叶枯枝,只能随波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