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商人(第3/3页)

“也不是没有办法。”傅守良迟疑了一下,硬着头皮说道:“当年我在大兴财务专业学堂学习时,曾听到授业老师说过,这套记账方法尚不完善,还是有稍许漏洞可钻。不过,这需要那些深谙财务记账的老手才知道如何利用那些空子,做出一本滴水不漏的假账簿。”

“哦……”鲁少宏闻言,摸着下巴,眼珠子不停地转动着,“你可能寻到这种账房老手?另外,这花费要几何?”

“到了大兴,联系相熟的同年或者昔日的师长,想来应该可以寻到专事做账之人。至于花费,可能在数百块左右,嗯,也有可能会近千块。”

“狗日的,就是帮着修饰一番账簿,居然要价这么高?”鲁少宏低低地骂了一句,然后走到几案后,坐了下来,心中急速地盘衡着。

傅守良默默地站在窗前,看着小气的东家,腹诽不已。

为自己修建一处豪华庄园,花费高达一万五千多块,眼皮都不眨一下。为了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从大兴订购了两辆豪华马车,每辆车价值三千多块,专门用于接送客商和地方官员。

更不要说,去年还花费数万元,从建业造船厂买了一艘排水量达五百吨的蒸汽——风帆船,除了就近运输部分工厂里的货物外,还时常将其作为他的私人游船,邀一众官员和商贾,驾船于海上,观游珊瑚海礁,饱览天造地设之美景。

合着,找个做假账的老手,花费不过数百上千块,就嫌人家要价高!?

“下个月,长安要举办科技博览大会。届时,你随我走一遭,顺便在大兴帮我找人搞定账簿的事。”沉吟半响,鲁少宏瞥了傅守良一眼,“人家来了,可要跟着好好学学。以后,少不了给你多加点薪酬。”

“是,东家。”傅守良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拱手应诺道。

“在咱们齐国,哪都好,就是官家对我们这些商贾管束得太严了呀!”鲁少宏靠在软椅上,不由叹道:“一年到头,缴不完的税,应付不完的核查。”

“东家,官家征税,那可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铁路、公路、港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置,哪一样不花钱。而且,相较于秦国、朝鲜,以及其他周边国家,咱们大齐对商人的扶持力度,算是最大的。”傅守良忍不住反驳道。

“取之于民,这取的是谁的钱?用之于民,用在谁头上了?”鲁少宏瞪了他一眼,“你瞧瞧,这工厂卖出的货,要征一道税,到了年底,工厂赚了钱,这还要征一道税。前些年,又出台了什么遗产税。呵,等哪天,老子死了,儿孙们来继承家产,还要给政府再缴一道税。这是在我们商人身上刮了一层又一层皮呀!”

“……”傅守良闻言,一时间怔住了。

这东家抱怨的挺有道理呀,政府征缴的税款,好像大部分都是从他们这些有钱的工厂主和商社东家收上来的。即使,在税种里面还有一项个人所得税,但缴纳的主体,也都是他们有钱人。

作为国内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似乎还真的是属于那些被“用之于民”的主要群体。

但是,我们广大的普通民众,明明也在没日没夜地劳作,可以说是创造了这个社会绝大部分的物质产品。

为什么,我们却依旧没有这些有钱人对政府税收的贡献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