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3/4页)

“还有这种事情,真有意思!梅雪听得倦意全无。

“可这都成了过去的事了。”耿民叹了口气,接下去说,“过去每年谷雨时分,这里都过鲅鱼节,在鹰头礁砍了牛头、猪头祭海龙王,保佑人安舱满,鲅鱼卖上好价钱。还要敲锣打鼓,把鲅鱼送归大海,这叫‘蔺子开花,挂网搬家,鲅苗入海,来年大发’。年年都是好收成啊。”耿民说完叹了口气,“今非昔比喽。”

梅雪问这是怎么回事,耿民说,“还不是金子给祸害的?岛上整日里开山放炮,峪道里废水污染,小鱼坝清水变混,这鲅鱼自然也打不上来了。这些年我领着环保局的人来看过,也到环保厅反映过,后来省里人大会上提出了‘绿色金岛’战略,现如今这方圆百十里成了自然保护区,几年过去,禁采禁牧,听说这小鱼坝都有了熊瞎子、野猪,还发现了野人。”

“你见过野人吗?”闭眼假寐的严鸽突然睁开了眼睛发问,她是第二次听到这样的怪事了。

“也是听说。”耿民接门道,“那年有个采药的老汉曾经见过,说个头儿比熊瞎子小,比猩猩大。这老汉还从野人走过的树杈上带回了几根黑毛,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不知不觉中几小时过去,前方就是小鱼坝镇。镇子很小,只有一条主街道,挂着红灯的地方就是派出所。一进院子,一个中年民警正在楼下一间办公室大着嗓门打电话,见有来人,摆手示意他们坐下。

从室内公示的照片上,严鸽已经认出这人是派出所所长恭长喜。对方认出严鸽,顿显局促,尴尬地笑笑说,“忙晕了头,刚才是两口子吵架报警,让我把男的狠狠地克了一顿,还有两个民警出现场还没回来,户籍内勤正坐月子,只剩下我这个光杆司令。”

严鸽说明了来意,恭所长介绍说,禁猎退耕之后,许多人去了大猇峪金矿和外地打工,每年像候鸟一样到农忙时方才回家。还有的五六年也不回来一趟,只是寄钱过来。村子里的常住人口就是些老年人和孩子。为此,派出所对外出务工人员全部登了记,并按姓氏笔划为序注明了务工的地点以便查询。

耿民说出了扫金老太女婿罗江的名字,恭所长拿出几大本子登记表,共查出三个叫罗江的,其中三十岁以上的有两个人,一个死了好几年了,一个在镇上做山货生意,便让协勤员马上去请。那人不多时就来了,耿民隔着窗户一看就摇了头。

恭长喜说,还有一个罗江,年龄二十几岁,是四川到这里打工的民丁,好像和当地人结了婚,成了倒插门女婿。印象中他因病死亡注销了户口。他记得这个罗江到小鱼坝时是投靠亲友,还盖有房子。严鸽说看来就是这一家,需要马上赶去。恭长喜说小鱼坝的村民居住分散,又在山坳里,车辆进不去,必须由他徒步领去才行。

在去小鱼坝的路上,恭长喜继续向严鸽介绍说,这里的农民由于交通不便,收入很低,过去捕鱼、烧窑,一年也只是挣个七八百元钱,等把孩子养大,也就筋疲力尽了。出去务工,每年多少能拿回个千儿八百的,因此青壮年几乎全出去。一旦出了工伤事故死了人,赔上个一两万元钱,已经很满足了。派出所对这种事一般不介入,只是证明是本地人员,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就行。因为劳动力太廉价,形成了大量既不签用工合同、更不上保险的“黑工”,出了事情由用工老板花钱“私了”,也没有人向派出所反映。

恭长喜路熟,领着拐过了几个峪口,便让大家等候,不多时他就赶回来说,罗江家就在前边的村头上。

院门虚掩着,推门进去,院内空空荡荡。房后一侧有一处黑乎乎的半圆形土丘,恭长喜说这就是罗江的坟冢,当地人去世一般就葬在房后。

严鸽轻声叩门,不料房门并未关严,推门进去喊了两声,也无人应答。

梅雪打亮了手电,只见房子是里生外熟的砖坯结构,屋顶被烟熏火燎成炭黑色,一看便知是因冬天避潮烧木柴的缘故。进门处除了桌椅就是几个装粮食用的木箱子,左边的耳房连着灶房,厨柜中碗筷整齐。

借着手电筒的光线,严鸽看到墙角处露出一节白色的电线,俯身去拽,发现电线连着那台她曾经见到过的小型发电机!

铁鞋踏遍,终有觅处!几个人七手八脚拨开四周的棉柴,只见那台乖王子冰柜靠着墙角,机箱中正发出嗡嗡的制冷声响。

梅雪打亮应急勘察灯,方杰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冰柜,只见女孩红霞的尸体完好如初蜷缩在柜子中间。

按照规定,事主不在现场,勘验和尸检都不便进行。可事不宜迟,待到天亮不定又会惹出什么麻烦,扫金老太又死也不让开柜验尸。严鸽当机立断,让耿民做见证人,梅雪作全程录像,恭长喜协助方杰做尸表检验,暂时不搞脏器解剖,目的是先搞准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