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谁是真命天子(第2/3页)

此言一出,吓坏了所有人。

大家纷纷劝他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说天下是高皇帝刘邦打来的天下,你不能把它就这么轻轻松松地送给别人。

刘欣大为扫兴,拂袖而去。

瞧,就是这样一个昏庸无为的主儿,您还指望在他的手下能干出什么样的成绩?

事实上,刘欣上台不到一年,王莽便辞职不干了。

朝廷不得志,不如归山林。

王莽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

他带着妻儿老小,挥一挥衣袖,回封地新都(今河南新野东)隐居去了,比陶渊明还陶渊明。

隐居期间,王莽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安分谨慎,修心养性,安闲度日。

时光像流水一样,从容不迫,波澜不惊,一日复一日,转眼就是三年。

然而,一块石子突然击破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

王莽的次子王获,不知怎么的,把府上的一个奴婢给弄死了。

这个事本来就不算个事。

按照当时的法律,奴隶等同于牛马,奴隶的主人是可以随便处置奴隶的。

然而王莽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奴隶也是人,杀人者必须偿命!

王获只得认罪自杀。消息传出,举世哗然。

大家都对王莽赞赏有加,称他是正义的化身。

本来嘛,人们就反对朝廷将这样一个栋梁大材闲置不用,三年来,为王莽鸣冤叫屈、大唱赞歌的人层出不穷。

现在,要求他复出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越来越响。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初一,正午时分,日食。

看着挂在天空中的艳阳一点点残缺,大地一点点变暗,刘欣吓傻了。

当天地漆黑一团,刘欣惊恐万分地询问朝臣,为什么会这样呢?尊崇“天人感应”的儒臣回答道,这是上天对您的不满,您不应该让王莽这样的大贤人闲置在野。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刘欣只好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政君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不过没有关系,刘欣本人因纵情声色,生殖系统透支,身子被彻底掏空,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日(8月15日),驾崩了,时年二十五岁。

和汉成帝刘骜一样,刘欣也没留下子嗣。

太后王政君收回了传国玉玺,下诏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

这时的朝廷已经被董贤之流搞得乌烟瘴气、不成样子。

应群臣举荐,王莽再度出任大司马之职,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

王莽上任,迅速稳定了乱局,拥立刘欣的堂弟、时年九岁的中山王刘衎登基,史称汉平帝。

刘衎乳臭未干,人事不更,一切的政务都由王莽代理。

这回,谁也浇灭不了王莽那一腔安邦定国的豪情和壮志了。

站在权力巅峰上的王莽傲视天下,仰天长啸。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他首先建立了一个高度统一的集权班子,培植直接听命于自己的“马仔”,其中,援引大司徒孔光为盟友,增加班子的战斗力,再以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为自己出谋划策;以甄丰、甄邯为亲信,负责弹劾、审判等司法工作;以平晏、刘歆为党羽,平晏掌管机密的军政大事,属于国防部高层;刘歆专门撰写文告、掌控舆论,负责宣传工作。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春,云南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献了一只白毛野雉,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天降祥瑞,纷纷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堪比霍光,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待遇。

王莽断然拒绝,他上书宣称,自己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等人共同定策的,奖励的话,就先奖励他们,至于自己,以后再考虑。

瞧瞧,真是大圣人啊!

整个王朝沸腾了。朝野所有人员无不肃然起敬,对王莽佩服得不行。

有人上书说,其实王莽的功德已远超霍光,只有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可以与之相比,而周公获得了公爵的封号,朝廷也应该按照周公的标准,授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增加其封邑,才能上应天意,下顺民情。这封奏章一出,拥戴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强烈要求朝廷授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

民意难违,王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坚决不受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

“安汉公”为了不空负“安汉”之名,很快就出台了一系列“安汉”政策:一、大加封赏诸侯王和功臣后裔;二、封赏在职官员;三、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四、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共创美好生活。

不久,王莽又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建设基金会,同时号召百官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慈善事业。